褒姒(bāosì)。
1.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2.对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无论是「戏诸侯」也好,「烽火」也好,应该都是虚构的。首先,钱穆先生认为,诸侯离都城有远有近,不可能会像早上赶起来做操一样,都整整齐齐到场。而且到了都城以后,听说没有被侵犯,自然也会休息整顿而去,进退行军都是严肃的军事行为,又不是演喜剧,有什么可笑的呢?所以,「戏诸侯」这点是不太可能的。其次就是,在军事上采用点烽火的做法,这是汉朝人防备匈奴是才开始用的,你别说西周了,就是春秋战国都没有用过,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战国的《吕氏春秋》里,说的是击鼓戏诸侯,而西汉的《史记》就说用烽火了。当然,大鼓也不可靠,因为鼓声传播的距离很有限,一般只是用于战场上的。不管怎么说,「烽火」也是不太可能出现的。这两点都好理解,不过钱穆先生还进一步指出了第三点,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导致西周灭亡的那场重要战争,也就是骊山之战的起因,并不是「烽火戏诸侯」里说的,申国国君联合缯国、犬戎一起攻打幽王,而是周幽王主动去攻打申国。既然是周幽王主动发起的战争,更不会需要突然来燃起烽火,找诸侯相救了,对吧。这样一来,「烽火」都完全没必要燃起来,「烽火戏诸侯」更加无从谈起。
3.周幽王先娶了个申国的老婆。生了个儿子宜臼(未来的周平王)。又娶了个褒国的老婆(褒姒)。生了个儿子伯盘。周幽王不喜欢宜臼(周平王)。经过了国人暴动等事件。又被犬戎骚扰过后。周朝元气大伤。渐失去威信。更是被附近逐渐壮大的诸侯钳制。申国还通过联姻。想要进一步控制周朝周幽王不甘受控制。不仅将申国势力(老婆和儿子宜臼)赶走。还想先揍申国一顿。谁知申国也是牛逼。一方面直接立了宜臼当皇帝。另一方面找了西戎当帮手。反过来干翻了周幽王。灭了周后。申国第一件事就是扶持新的政治傀儡。也就是周平王。其他诸侯也是这么想的。就又立了一个周携王。晋国加入了申国这一派。干掉了周携王。扶持周平王上位。不管是周平王也好。周携王也好。都只是诸侯间利益斗争的傀儡。春秋的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