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范围颇广的民俗节日,除了中国,汉文化圈内的诸多民族都过端午节,如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新加坡等。

端午节古称龙日、龙节,是为祭祀龙神而设。伏羲女娲时代,距今七千年左右,人们以龙为图腾。伏羲在河洛汇流处得“龙马负图”之瑞,“因而名官,始以龙纪,号曰龙师”,故洛汭是龙文化的发源地,我们成了“龙的传人”。汉画像砖上的伏羲女娲像都是人首龙(蛇)身,即为明证;十二生肖里的“龙”也应该是上古龙图腾的遗绪。

两千年后的炎帝、黄帝、九黎等部落,也都是龙的传人。通过阪泉之战,炎帝战败言和,炎黄两部落合二为一,以黄帝为首领。炎黄部落联盟攻击九黎部落,经涿鹿苦战,蚩尤战败被杀,其族众退居长江下游和江南一带,史书称其为“荆蛮之地”。他们不忘是龙的传人,仍沿袭着有关龙的习俗,每年夏天都要定期祭拜龙祖。又过了约两千年,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先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泰伯、虞仲、季历。古公暗示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有振兴王位的慧质,泰伯、虞仲觉察父意,“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荆蛮,即蚩尤后裔居住的吴越之地,因族众分支较多,亦称百越或百粤。兄弟俩入乡随俗,剪断头发,将身上画上龙纹,且广行义举,当地人推其为首领,称“吴太伯”。百越人的图腾是龙,五月五日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他们崇拜龙,模仿龙,舞旱龙,赛龙舟,祭祀龙祖。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争斗交流,人们南来北往,这些习俗也逐渐传播到了中华各地。

秦代实行甲子历,以寅月为岁首,称正月或端月。以“寅卯辰巳午未”十二地支为序,那么五月就是午月。人们认为,在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午时举行祭祀活动最佳,夏至日一般在五月之内,因为此时阳气最盛,是龙最活跃的时候。到了汉代,觉得午日是五月的哪一天,不好记,于是就将节日固定在了五月初五。“端午”一词始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端”就是开始、初,而“午”和“五”通假,“端午”即为“初五”的意思。五月正值盛夏,艳阳高照,故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说:“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

先秦时期,人们又认为五月是“毒月”,天气炎热,“五毒”(蛇、蝎、蜈蚣、蛤蟆、壁虎)猖獗,疫病流行,故又将杀虫、祛病、防疫、禳灾、祈福的内容列入到了端午节之中。后人逐渐推而广之,在端午这天饮雄黄酒,吃五毒饼,佩戴香囊,采集五色苗”“五色条”(五种药苗、嫩树枝),插艾草菖蒲,用药草煮水沐浴;给小孩用雄黄、朱砂点额,在手脖、脚脖栓五色线,戴五毒肚兜等等,其用心都是为了防病避邪保平安,与中医“防重于治”的理念相同。五色者,代表五行、五方,古人认为是彩色、吉祥色,如“五彩祥云”。

端午节纪念屈原始于南北朝。南朝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有这样的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后人举行赛龙舟、用五色丝粽投江等活动纪念他,一是纪念他出色的文学成就,二是纪念他高尚的品格。他追求理想,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他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怀,值得每一个人敬仰。故今人又称端午为诗人节、龙舟节。当然,端午节包含的文化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的地域极为宽阔,因而人们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的说法。

唐代以前,端午节一般称五月节、重五节或重午节,自唐以来才成为正式常用名,还演绎出了一个钟馗捉鬼的有趣的故事。据传开元年间某天,唐明皇自骊山回宫后,疟疾大发,夜梦一大一小二鬼绕殿追逐。大鬼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并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名钟馗,系落第武举,虽命在黄泉,愿为陛下根除妖魔。”第二天乃端午节,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通令天下一律张贴,以驱邪魔。这个故事,在缺医少药的时代,表达了人们驱病避灾的良好愿望。

端午节是中华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它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多彩,其标配活动是赛龙舟、吃粽子等,营造出了一派浓郁的欢乐祥和气氛,既赓续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能教育、激发青少年一代勇于奋发、革新创业的报国情怀。

作者:阎兴业

作者简介:阎兴业,年2月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校长(退休)。中华诗词学会、河南省作家协会、巩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河南省杜甫研究会、杜甫故里诗词学会理事。荣获巩义市“最美老人”、郑州市“百姓学习之星”、全国“书香之家”称号。出版有《诗乡漫语》《诗乡芳草》《诗乡莺歌》三部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4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