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缔造的大一统帝国,到其晚年就已经危机四伏,而在他忽然驾崩、幼子胡亥蹊跷继位后,局势就更加恶化。年轻望浅的胡亥根本无法控制朝局,很快就被拥立他的近臣赵高架空,后者在诛杀丞相李斯后大权独揽、肆意妄为,天下民众再也无法忍受秦人的暴政。结果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四海豪杰群起响应,貌似强盛的大秦朝转瞬即有四分五裂之势。而且由于秦的统一本就很短暂,又大行其暴政,所以很多义军将士自然而然地将旧六国王族拉了出来,重立为王,试图重现战国后期的局面。
这种废郡县而归封建的做法,本身肯定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过在此时这种形势下又自有其合理性。哪怕是首举义旗的陈、吴二人,也只是立国建号为“张楚”,显然无心全盘继承始皇帝的基业。而那些被勉强拥立为王的六国贵族们,大多数都是胆小怯弱、庸碌无能之辈。这是因为当初六国灭亡时,真正的王族嫡脉,要么被杀、要么终身遭囚。至于剩下的漏网之鱼往往血脉较为疏远、或是长期流落民间而受到良好的教育,自然很难承担起复国重任。这样的人物充当国君,威望和实力两缺,实权一般都会落在那些真正能脱颖而出的乱世枭雄之手。
尽管如此,这批仓促而立的王者也绝非全是废物,例如广为后世史家赞誉的齐王田儋兄弟,就以他们的刚烈气节而名垂千古。而本文要说到魏咎,尽管在后世声名不显,也很难说有多少治国理政之能,但其事迹却毫无疑问的彰显了真正的王者风范。魏咎出身魏国王族,曾获封过“宁陵君”之位,不过秦灭魏后就被废为庶民。他大约不算是什么近支宗室,所以也未被掳到咸阳集中监管。他这个落魄王孙能够戴上魏王的冠冕,只能归功于一个人,此人就是陈王麾下头号大将----周市。
当初长期流落江湖的魏咎听说陈胜首义的消息,第一时间前往投奔。不过他这样的人自然很难得到真正的信任,在义军中不受重用。而陈胜命心腹周市领军前往魏国故地扩充地盘,很快收取城邑二十余座,一度进展得相当顺利。但周市的大军乘胜攻略故齐地时,在狄县被齐旧王孙田儋所败,不得不退回魏地。周市本身就是魏国人,部下都苦劝他自立为魏王,但他在齐地见到了民众对齐国旧王族的拥戴后,心底很受触动。于是决心拥立一位魏国公子为王,自己只做国相。
周市知道陈胜军中的魏咎就是一位王族后裔,于是派出使者迎其来魏国新都城临济正位为王。但陈胜不愿意放走魏咎,几度拒绝迎立的使者,往返五次之后才勉强放行,使其得以回国登基。但此时秦二世已任命少府章邯为将,组织起一支以骊山刑徒为主力的庞大军队,气势汹汹地向各路义军袭来。章邯的确不愧是大秦最后的名将,他统领的秦军势不可当,大败陈胜的义军主力,随即兵进临济、意图一举灭魏。
眼见秦军势大,魏咎紧急让国相周市亲往齐国、楚国求取援兵。刚刚复国的齐楚两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分别派出以大将田巴、项它为首的精锐援军,随周市去解临济之围。但章邯本来就是在设计围城打援,他掉头突击仓促来解围的两国联军,将之打得落花流水,还擒斩了魏相周市。得知这个消息后,魏咎知道大势已去,便主动与秦军协商献城投降,唯一的条件就是不得伤害城中百姓。秦军履约入城时,魏咎却举火自焚而死,用生命捍卫了君王最后的尊严。后来其弟魏豹在项羽支持下复任魏王,最后因在楚汉之间叛降不定而遭诛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