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历史的画卷,你会发现,整条历史长河源远流长,上到五帝时期,下到明清王朝,从部落制到封建制,历经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始终矗立在世界之巅。

历史与现实,是一条永远割不断的长河,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和未来。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人类从洪荒的远古走来,向着希望的明天走去,昨天与今天,看似短暂,但人类在期间筚路蓝缕、上下求索,又是何等漫长与艰辛。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正是后人前行的宝贵财富。正因为我们借鉴历史经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人类才创造出无数辉煌的成就;也正因为我们汲取历史教训,才少走了很多弯路。例如:夏王朝的大兴土木,导致了王朝的灭亡;商纣的贪得无厌,导致了王朝的灭亡;刘禅的无能,导致了王朝的灭亡;宋徽宗听信谗言,导致了王朝的灭亡……人民不忘记这些惨痛的历史,吸取教训,才有了后世王朝的兴起。如果忘记历史,不能正确对待历史,人类还会犯更多错误,还会遭受更多的苦难。

正如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骊山怀古》中写道:“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这首小令的意思是:“站在骊山上环望四周,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稀疏寥落的草木,回旋迂曲的水流。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想想周、齐、秦、汉、楚等国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不都变做了土!”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张养浩说,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在这里张养浩感叹着,从古到今历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张养浩说,昔日豪华的宫殿早已不见了,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在这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加重了作者张养浩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和历史的厚重感。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张养浩说,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每个王朝都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在这里,作者张养浩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张养浩对当时元朝的状况心怀不满,但想到列国的历史,又觉得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张养浩说,无论输赢,封建王朝最后都会归于死亡。

张养浩的这首小令《山坡羊·骊山怀古》,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兴亡,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如果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能够铭记历史,吸取教训,或者就是另一番模样了:如果秦王政不大兴土木、不焚书抗儒、不草菅人命,秦王朝三十余年的短命悲剧就不会发生;也许天下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就不会发生。如果汉献帝及时尊重贤臣、礼贤下士,那么,也许东汉王朝就不会由统一国家变为三足鼎立;也许,“天公将军”张角就不会说“东汉已尽、黄天当立”的话……但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如果”,历史也不可能重来一次。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是的,历史对于国家社会而言,国家社会需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国家社会发展指引道路。《战国策·赵策一》中有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历史对于个人而言,历史可以让人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还可以使人明智,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

在我看来,历史是白驹过隙的感慨;历史是独酹江月的豪迈。“江月年年望相似”,是历史的重复上演;“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历史的久久沉思。有时,流水无情,历史的轨迹却清晰如昨;鸟语花香,历史的回忆又温馨可爱。当我们面对一个起伏跌宕,又错综复杂的世界,多学一点历史知识,正视历史,客观地解读历史,以史为鉴,对自己做人处事都是有帮助的,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是有帮助的,对自己从事任何职业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都要认真学习历史,正视历史,以史为鉴,这样才能更好地拥有今天,面向未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