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洗浴文化源远流长,多年前的甲骨文上就有关于沐浴的记载,不像欧洲竟然有多年把洗澡视为禁忌。说到洗浴,中国最著名的澡堂子当属西安临潼的华清池,一方面因为其历史悠久,周幽王时期即在此修建离宫别苑,享温汤之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里是许多历史故事的发生地。其中,最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当属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和张学良兵谏蒋介石的惊人之举。华清池在秦代称骊山汤,唐太宗时改称汤泉宫,唐高宗时又称温泉宫。唐玄宗以西晋左思《三都赋》中“温泉毖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语句,将温泉宫改称华清宫。华清池和华清宫有时为同指,有时前者专指汤池,后者专指宫殿部分。华清池是西周以来历代帝王青睐的离宫建造之地。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证明,华清池已经有多年的温泉利用历史和多年的皇家园林建设史。

旅游大巴停车的地方,有一道黄土叠成的长达几十米的土墙。包括我在内的好几位游客都把它当成了历史遗迹,手机、相机一起上,前后左右好一阵拍。导游用不忍心伤害到我们的口气告诉我们:这堵墙是用建设下面的停车场清理出来的渣土垛成的,历史只有几年时间。

过这堵假古董墙不远,是一组名为“武帝拓宫”的青铜雕塑,展现了华清池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历史。

华清池景区背南面北,共有两座门,东边的叫津阳门,西边的称望京门。

津阳门外广场上,是一尊以白居易《长恨歌》诗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为依据创作而成的杨贵妃青铜雕塑。因青铜近乎黑色,因此这尊雕像被戏称为尚未洗澡的杨贵妃。

基座上的宫女像

从雕像的位置望向北,是一尊唐玄宗和杨贵妃盘旋起舞的雕塑,充满美感,引人遐想。

津阳门北面门楣上的“华清宫”匾额由郭沫若题写。郭沫若一生三次造访华清池,每次都触景生情,挥毫赋诗,但多为泛泛之作,少有才情。

津阳门内是一处由立体的一池山水和平面的背景墙构成的水石景观,名为“山水唐音”,其灵感来自西晋左思《招隐诗》(其一)“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诗意和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的“粉壁为纸,以石为绘”理念。

背景墙的背面刻有唐代诗人郑嵎的七言长诗《津阳门诗》。该诗为全唐诗中第一长诗,凡韵,共字。

照壁后面的阙门

过“山水唐音”西行,即进入九龙湖景观区。

九龙湖面积多平方米,大致呈方形,一道东西贯通的长堤将湖面分为阶梯式的上下两个部分。

湖北岸是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的飞霜殿,相传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寝殿。殿门前有抱柱联“飞霜名殿妙曲舞霓裳花想容想青莲已咏清平调;玉屏雕墙丹青挥彩笔载歌载舞白傅应改长恨歌”。其中的“青莲”和“白傅”分别指李白和白居易。该联的撰写者田恒五为陕西楹联学会理事。

殿后绘有大幅《杨玉环奉诏温泉宫》壁画,描绘了杨玉环在唐开元二十八年(年)第一次被唐玄宗诏见时的夜宴盛况。这一年杨玉环21岁,唐玄宗55岁。用现在的话说,当时唐玄宗是杨玉环的老公公,杨玉环是唐玄宗的儿媳妇。

飞霜殿东西各有一座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偏殿,东为宜春殿,西为沉香殿。

湖南岸有面阔三间歇山卷棚顶的龙吟榭,其台基正中的一个龙头形出水口加上长提上的八个龙头形出水口,正合九龙之数,象征皇帝的九五至尊和皇权的至高无上,也是该湖得名九龙湖的缘由。

长堤东西两端各有一座重檐攒尖顶六角亭,东曰:晚霞亭,西曰:晨旭亭。“晨旭自东来,晚霞由西去。”是常理,可两座亭子的命名为什么要拧着那?

在晚霞亭旁边无意中发现一块“风景这边独好”刻石,署名是黄文欢,落款时间是年5月。

黄文欢是越南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年7月因不满时任越共总书记黎笋的反华政策,出走中国,年5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黄文欢的题字应该是一语双关,既是赞美华清池的美景,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由衷颂扬。

九龙湖还是大型山水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出舞台。

九龙湖东南,是唐御汤遗址,包括海棠汤、莲花汤、太子汤、星辰汤和尚食汤5个汤池。

海棠汤又称芙蓉汤,俗称贵妃池,始建于唐天宝六年(年),也就是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后的第三年,是杨贵妃的专用汤池。

汤池以青石砌成,形如海棠,故称海棠汤。

在海棠汤的东南方向,是唐玄宗的御用汤池莲花汤,因此又称御汤九龙殿。

莲花汤和海棠汤建于同年,用材亦为青石,呈长方形,面积应该有海棠汤的两倍多。

有资料说,区别汤池等级高低除了面积、用材之外,入口的多寡是一个重要标志,入口越少,等级越高;海棠汤有两个入口,莲花汤只有一个入口,后者的等级显然更高。

从莲花汤出来南行,路东高台上可见一座四角攒尖顶小亭,称飞霞阁,又名晾发亭,相传是杨贵妃浴后晾干长发的地方。那个年代没有电吹风,弄干长发只能选择自然风。

莲花汤南是建于唐贞观十八年(年)的唐太宗御用汤池星辰汤。星辰汤在规模上远大于莲花汤,一代雄主的霸气和后辈对他的尊重由此可见一斑。

星辰汤西是供宫中尚食局官员使用的尚食汤。

尚食局在唐代隶属殿中省,是专门为皇家供应饮食的机构,其首席女官称尚食。专门为做饭的一伙人提供洗浴场所,足见皇上对卫生问题的重视。

尚食汤靠近池壁的池底有六个圆形小洞,据说是为伙夫们蹭脚后跟准备的,因为用给皇上做饭的手抠脚丫子,既有失对皇上的尊重,也让人觉得不干净。

尚食汤前面是三号出水口,温泉水从两个莲花形状的水池中涓涓流出,供游客洗手、洗脸,小尝一下华清池温泉水的美妙。

妻女用温泉水洗过手后,大赞水的爽滑,建议我也去试一试。我尽管非常认真地洗了洗手,却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为了不扫妻女的兴,只好昧着良心连连说好。

三号出水口前面的水池中,是一尊汉白玉贵妃出浴雕像,因通体洁白,被戏称为洗过澡的杨贵妃。

导游介绍说,唐代的这些汤池都是露天的,现在汤池上面的这些建筑是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而新建的。对唐代的御用汤池是露天的说法,我不敢苟同,因为西安毕竟不是三亚,最冷的季节温度也会下降到零度以下,如此一来,“春寒赐浴华清池”还不把贵妃冻个好歹的?

实际上,汤池遗址周边的柱础痕迹可以告诉我们,当时在汤池之上至少是有亭类建筑的,不能遮风,挡雨总是没问题的。

这些汤池的东面,是两个温泉出水口。首先看到的是二号出水口,一个由石柱围栏围成的长方形小池。因是冬季枯水期,龙头形出水口里只有少量温泉水流出。

透过浅浅的池水可以看到池底有墨绿色的结晶物附着,那就是著名的蓝田墨玉。李商隐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用诗的语言描述了蓝田墨玉的形成过程,只是其中的“烟”应该是“汽”才对。

一号出水口位于一个拱形门洞内,门楣上嵌有“源远流长”匾额。

圆形水池内铺满水冲石,寒风中蒸汽袅袅。

门洞左右内壁上各镶有一通古碑,右手边为立于明正统十三年(年)的“华清宫建雷神殿碑记”碑,左手边为“北魏温泉颂”碑。后者由北魏雍州刺史元苌撰文并书,是华清宫温泉最早的实物资料,年已经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禁拓名碑目录。

通过观察两个出水口的流向可以知道,两个出水口的水经暗渠分别流入了星辰汤和莲花汤。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在星辰汤和莲花汤两个御汤使用过的水并未排放掉,而是流进了相邻的尚食汤、太子汤和海棠汤。也就是说,御膳房的师傅、皇太子和杨贵妃使用的洗澡水都是皇上用过的,是名副其实的“沐浴皇恩”。

离开唐御汤遗址,寻路东行,左手边可见一小型碑林。因导游催促,没能近前细看,只是远远地拍了几张照片。

华清池景区的东部是一座叫“环园”的雅致小院。该园原为清政府的驿馆,同治年间毁于战火。光绪四年(年),临潼知县沈家桢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重建驿馆,并将驿馆命名为环园。“庚子事变”中,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西行避祸,来回路上都曾在此驻跸。

环园的大门有三个拱形门洞,中间门洞上方嵌“环园”刻石门额。

知县沈家桢题写的门额

门洞上建有单檐长方形歇山顶敞亭,亭檐下悬“望湖楼”匾额。

环园内亭台楼榭颇多,很有江南园林的味道。

最主要、最著名的建筑当属五间厅。五间厅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其在年10月和12月两度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行辕和下榻之地。而就在后一次下榻期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

现在的五间厅及东侧的桐荫轩均被开辟为展室,部分还原了当时蒋介石在此居住时的场景。

五间厅会议室

蒋介石下榻五间厅时的卧室。

蒋介石在五间厅的办公室

由于“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相去并不久远,当年双方激战时枪弹在五间厅外墙、窗玻璃上留下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

“瞻仰”完蒋委员长的行辕,自然要沿着委员长当年落荒而走的路线去看看“兵谏亭”。从停车场到华清池景区售票处的路上,导游曾经指给我们看远处骊山上兵谏亭所处的位置。印象中,骊山虽然不够险峻,但还是有相当的坡度的。由此推想,蒋介石在那个黑夜里,光着脚丫子,应该跑不出多远。但为了节省时间,还是接受导游的建议,乘坐每人20元的电瓶车上山。

电瓶车的起点在五间厅东南方向的昭阳门旁边。

等车的时候发现昭阳门内有一座八字青石照壁,其上刻有清乾隆年间绘制的《唐华清宫图》。

电瓶车沿曲折的山路行驶了大约五六分钟,即到达了兵谏亭下面的一个小型停车场,从这里到兵谏亭还有几百个台阶需要攀登。沿途可见一些二战时期国民党军队使用过的美式武器和装备,包括吉普车、坦克、飞机和大炮。看介绍,知道这些都是建成于年9月的“兵谏园”的陈列品。把原本有限的旅游资源抻长、放大、重新演绎,是现如今国内许多旅游景点的惯常做法,目的无非是丰富旅游内容,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本无可指摘。但以兵谏亭加上一些坦克、大炮凑成所谓兵谏园的创意实在不够高明,因为这些因素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机联系,有生拉硬拽之嫌。

途中可见一堵长达60米的“西安事变”大型浮雕墙。这组大型浮雕共分12个单元,以画卷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历史影响,是兵谏园里少有的艺术力作。

杨虎城和张学良

躲避在虎斑石旁石缝中的蒋介石

让我颇感意外的是,在临近兵谏亭的路边崖壁上有许多摩崖石刻,且其题写者多为当时的国民党高层人物,像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军政部政务次长陈诚、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等。

据介绍,这里的不少题刻在新中国成立后都被铲除了,个中原因自然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唾弃。

改革开放后,一些石刻又陆续得到恢复,但原文中的署名大多被省略;而那些政治色彩明显的题刻,恐怕永无重现的可能了。

只有时间而没有题写者姓名的刻石

陈诚的题刻

兵谏亭是一座四角欧式石亭,年3月由黄埔军校一期学生、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校址在西安王昌)全体士官募捐建成,意在纪念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的“大义凛然”和“威武不屈”,故将亭命名为“正义亭”。年以后,该亭被改称“捉蒋亭”,戏谑意味浓厚。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步解冻,年“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该亭始称兵谏亭。

一座不起眼的小亭在40年里三度易名,折射出40年间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

兵谏亭东侧虎斑石旁边一个仅能容一个人的狭窄石缝,就是蒋介石的藏身之处。从今天的游客们需要借助石缝两侧的铁链才能勉强进入到石缝中的情况看,蒋介石当年的身手还是不错的,其在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练就的“功底”还没被长期以来的养尊处优所完全消蚀掉。

我用手机地图大概估算了从五间厅到虎斑石的道路距离,大约为米。如果是爬山而上,距离要短一些,但也应该有米上下。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年近半百,心惊胆战,手脚并用的蒋介石在怪石嶙峋的山上攀爬米该是怎样的一种狼狈?如此的奇耻大辱,让睚眦必报的蒋介石怎么能够忘记?

华清池是唐明皇涤浊、欢爱的销魂之处,却是蒋中正蒙羞、受辱的背运之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