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计划再有1个月就要开始高考了,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年的高考要到7月才开始。此时的高三学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苦恼?当然不管什么时候,该做的题要做、该背的书也一定要背。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返,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段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估计大部分的前浪和后浪都曾经背诵过。
作为秦始皇留给后人的四大超级工程(阿房宫、万里长城、秦直道、秦始皇陵)之一的阿房宫修建于公元前年,是为了解决咸阳城内人满为患而修建的天下朝宫,大抵的位置在今天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王寺街道一带。曾经的阿房宫号称世界之最,只可惜被西楚霸王项羽传闻中的一把大火变成了泥土,也因此跟当年秦朝一样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谜,今天就跟着考古学家的“洛阳铲”,穿过仅存的夯土穿越回两千多年前的大秦帝国。
01阿房宫到底是不是项羽烧的
阿房宫是项羽烧的这个结论早在太史公的《史记》里给出了明确的文字标注,当年杀入咸阳后,项羽杀子婴烧阿房屠咸阳城,两千多年来似乎是板上钉钉的铁案了。直到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针对阿房宫遗址的联合考察,最终才算给项羽平反。
考古队员们在方圆平方米的区域内,每隔1平方米用洛阳铲打5个孔,用以掘土分析。经过实际观测和实验室检验,得到了令世人震惊的结论:从阿房宫遗址内取道的图样显示,这里从来没有被火烧过的遗迹。把这件事放到项羽头上恐怕有点说不过,虽然确实项羽烧了不少当时都城里的好东西。比如咸阳宫遗址就发现了火烧的痕迹,那个倒很有可能是项羽烧的,加之后人发现阿房宫仅剩下残垣夯土,便以为是楚霸王一怒之下都给点了呢。
02阿房宫原来是个烂尾工程
既然阿房宫不是项羽点的,那为什么仅仅剩下了我们看到的夯土,而其他的发现就少之又少了呢。这一点我们要先捋顺一个时间脉络:公元前年为了图宽敞和清净,秦始皇开始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位置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可惜仅仅开工三年,公元前年始皇帝估计是扛不住车马劳顿一命呜呼够奔极乐世界去了。当年秦朝也算是大兴土木,要做的事情太多,规划中的阿房宫又太庞大了,所以此时还没有修完。再每过多长时间,不可一世的秦帝国就灭亡了,所以阿房宫历史上根本就没有修完,我们目前看到的遗址仅仅是当年的前殿。
即使如此,我们现在仅从遗留的夯土推算当年的前殿的总面积预计达到54.4万平方米,虽然与故宫比起来还有差距,但是从地基这一个项目来看,已然是世界第一了。从现在的遗留的土建来看,当年的阿房宫只有东西北三堵墙,而南墙还没修呢,工程就终止了。作为阿房宫的核心建筑,前殿仅仅剩下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夯土台子。虽然在遗址处发现了诸如烽火台、上天台、磁石门遗址等,但这些都不是阿房宫的,而是上林苑遗址内的东西。
03阿房宫里真的有“磁石门”么
刚才提到考古发现了上林苑遗址内的磁石门遗址,那么阿房宫野真的如《三辅黄图》记载,其北阙门为磁石构造,用以防止刺客带凶器进入呢?
首先关于磁石门的描述是当时阿房宫的北阙门,跟阿房宫一同修建的。整个大门是磁石累计修建的,按照现在的思路应该就是一个安检门,那个时候没有金属探测器,估计就是如果你带着匕首进来就能够给吸住吧,大概秦始皇也是被荆轲给吓坏落下毛病了。
针对真个问题的解释,作为文科生的我恐怕是比较难以回答的,好在如今科技已经发达了,找一个正规的理科生都可以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首先,此时的主要成分应该是四氧化三铁,那么如果想要提炼出铁并且做成大门,最起码需要超过度的高温熔炼,按照当年秦朝的冶炼水平,估计只有天外飞仙来帮助,才能得其所愿吧。第二点,如果放弃大块直接打造而是把磁石摔碎拼装黏贴呢?那个时候的黏着剂估计只有泥土和糯米了,不知道把这么多碎石头拼起来一旦挪动会不会粉身碎骨;再有磁石本身的磁性并不平均,一旦打碎了是否还能把匕首吸过来就不得而知了。何况毕竟想要刺杀始皇帝的人不至于无脑的举着刀往里冲吧?所以磁石门的作用估计与稻草人可以划等号了。
04董卓毁了十二金人
既然提到阿房宫,就不能不说那熔炼了天下兵器打造的十二金人了。历史上关于十二金人这段记载的有很多,有说是真金白银的、有说其实是铜的;有说是高三丈、有人说坐着就得有三丈,总之因为实物我等后辈谁也没有看到过,只能看分析。综合各家言论我们可以大体分析出:十二金人是铜坐地,按照当时的测量标准转化后得知大抵每个金人10米高、3万千克重。
另外一个说法是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的,相传西汉建国后,十二金人到了皇宫,其中两个被汉武帝刘彻放在了长安的神明台,作用就是接无根之水食用,好让自己长生不老。后来到了三国时期,死胖子董卓董太师抢走了其中10个拿走融化了做铜钱去了。而另外两个的最后一次记载停留在了三国魏明帝曹睿这,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岁月荏苒,阿房宫的辉煌和历史只能停留在书籍的记载,毕竟我们都不能穿越回去一探究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