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在西安举办,图为位于灞河之滨的奥体中心及其周边区域。王健摄

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抓好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提升对陕西、对西北发展的带动能力。这为西安抓住新时代新机遇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古城西安开拓进取,气象一新,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西安,十三朝古都,多年建城史,肇启过中华一统,彰显过汉唐雄风,曾为古代丝路起点,今踞向西开放前沿。

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升级为第八个国家级城市群,西安获批建设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

浩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宝贵的财富,亦是厚重的担当。如何让古都进阶成现代化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份艰巨的时代问卷。

“对西安来说,现在的发展机遇千载难逢。”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浩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选择,是西安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我们一定要践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向国内一流城市看齐,向世界一流城市学习,让古老的西安集聚起巨大的势能。”

聚势:穿越千年的组团式新城

在千年古都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让历史与现代融合相生。

“西安文化遗址点多面广,改造难度大、成本高,土地平衡难。”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石英介绍,尊重文化遗存是西安的城市传统。近几年,西安积极尝试,探索出了一条兼顾文物保护、经济发展与民生和谐的新路。

西安市“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构建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空间发展格局,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空间发展战略,促进“大西安”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国家一级城市群。

当前,我国一些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仍存在单中心、“摊大饼”、资源集中度过高等问题,难以形成城市副中心或功能完整的生产生活组团。而摒弃传统“摊大饼”方式,构建大开大合、点状布局、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正是“大西安”规划理念的突出特点。

南控:推进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优化城南区域功能布局,发展高端绿色产业。

北跨:提升渭河城市核心段两岸生态景观和建设品质,重点发展航空、汽车、轨道交通等产业,建设渭北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西融:加快推进西安主城区和西咸新区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培育科技创新发展核心区。

东拓:加快拓展东部区域功能,进一步集聚国际资源要素,打造开放发展重要承载区。

中优:优化提升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彰显千年古都历史文化特色。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将在西安举办,灞河之滨建起现代化奥体中心。东拓的奥体中心是“大西安”规划的重要部分。

奥体中心“一场两馆”呈“品”字布局:主体育场形似西安市花石榴花,为“长安花”,寓意丝路起航、盛世之花;游泳跳水馆建筑外形来源于“鼎”,是“长安鼎”,寓意鼎盛中华;主体育馆外形似钻石,外号“长安钻”。

全运会的重点配套设施还有“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心系列公建项目:城市展示中心“长安云”,用全国最大跨度的空中连桥将规划馆和科技馆两个主建筑连为一体,形如天上祥云;文化交流中心“长安乐”,形如古代乐器埙,从空中俯瞰,大剧院、音乐厅、电影院等5栋主楼就像舞动的音符,在灞河之滨奏响时代之歌;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等功能为一体的“长安书院”,形如一本打开的大书,为市民打造出多功能、现代化、复合型阅读空间,展示了西安厚重的文化底蕴。

“奥体中心是西安市‘东拓’的战略高点,东望骊山,濒临灞水,以极具仪式感的轴线规划,继承了古都西安对话山水的城市格局。”西安奥体中心讲解员张泽华说。

连接不同城市组团的是快速交通网络。

“十三五”期间,西安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全力构建城市群对外运输大通道,畅通城市群内快速交通网络,强化一体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有了大手笔规划,还需精细化描摹。西安火车站改造项目的施工,就如绣花般精细。

西安火车站始建于年,80余载风雨后设施陈旧,“道北”棚户区拥挤破乱。改造火车站及周边区域,既是城市发展需要,也是市民期盼。

西安古城墙是全球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墙建筑群。(资料图片)

“陇海线是国家的铁路大动脉,西安站是陇海线上最大的站,施工可谓‘在心脏上做搭桥手术’。”西安轨道交通西安站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平介绍,改造工程的施工区域狭窄,广场枢纽、地铁、市政隧道交叉作业,建设过程中要确保陇海铁路和地铁4号线的正常运行,开工不久还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在压缩至18个月的建设工期内,困难被逐一攻克,上万名参建人员成功完成了这个超大难度“手术”,火车站运输规模由6站台11线扩充到9站台18线,年发送旅客能力由万人增至万人。

改造后的火车站,南衔古城墙,北接大明宫,形成“宫—站—城”的宏伟格局,打造了一个穿越千年的城市会客厅。四面八方的人们一到西安,就在这里感受到古城思接千载的现代风貌。

科学化、智能化,让古都现新颜。

在中心城区,周长13.74公里的古城墙,累计设置监测区域30余处,点位余个。“我们采用人工监测联合自动化监测,实现全城墙区域的监测覆盖。”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吴春介绍,古城墙建立了分级预警机制,依据对墙体形变、墙内土体沉降、地下水位变化等情况的监测数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最小干预、最优保护。

在西咸新区,行走于沣西新城,可看到过去传统的水泥排水管网,已被便于接蓄雨水的植草沟、绿廊、蓄水花园等下凹式绿地代替。沣西新城党委副书记张志杰介绍,沣西新城把绿色、集约、智能、低碳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建设进程中,地表水自然渗透、净化和积蓄,成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海绵城市。

新面貌催生新态势。

8月11日,第1万列“长安号”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开往哈萨克斯坦。自年11月28日开行以来,“长安号”便成为西安对外开放的风向标,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中欧班列第一。年“长安号”共开行列,占中欧班列总数约三成,居全国首位。

“西安正大力发展丝路经济,全力推动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副主任苏国峰说。

总部经济,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展现。具备区位、人才、技术、交通等各方面优势的西安正展现出强大魅力,总部“朋友圈”不断扩大。今年7月下旬,中国农业银行数字化业务运行总部、中石化西北总部项目正式落户西安国际港务区。此前,京东无人机总部和研发中心、中通西北电商物流产业园、海航物流总部,以及中国中铁、中国中冶、华为、腾讯等企业的区域或产业总部项目,也先后落地西安。

大量高素质人口的流入,验证了西安的新引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西安市常住人口.29万,较年“六普”数据增加了.51万、增长52.97%;年轻人口资源增加,全市平均年龄37.1岁,较全国平均年龄年轻1.7岁;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1.94年。

聚力:产业集群托起万亿经济大市

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考卷上,夯实区域“经济中心”是绕不开的必答题。

年西安市GDP.39亿元,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首个GDP破万亿元的城市;GDP实现5.2%的增速,高于全国、全省2.9个和3.0个百分点。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增速在9个在建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

跻身“万亿俱乐部”,西安人深感自豪。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上世纪80年代,西安是全国十大城市之一,工业装备和技术实力曾多年领先。由于经济结构和改革滞后,西安开始掉队,本世纪初期,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中一度落到30名开外;而后止跌回升,从年第27位,进位至年第22位。

“就城市综合实力而言,西安除工业规模外,其他主要指标都名列前茅。”在西安市发改委副主任冉红斌看来,GDP排名进位只是表象,让西安经济真正实现质量双增的,是近两年来瞄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短板”的精准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年4月在陕西考察时指出,陕西工业体系完整,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追赶超越的方向。”西安市发改委主任邢欣介绍说,“西安的工业门类全、基础好,但规模不大、布局不优、链条不全,现代产业体系弱是关键性短板。”

西安市立足现状、紧盯短板,决定构建“6+5+6+1”产业体系:即以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六大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人工智能、5G产业、增材制造、机器人产业、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五大新兴产业为突破,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研发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六大生产性服务业为保障,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补点延链、聚链成群,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需从一家家企业开始。

传统制造业企业奔跑在转型路上。当依赖劳动密集型生产推动经济增长的红利不再,智能化改造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利器。

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总装配车间内,轰鸣的设备24小时不停运转,每6分钟就下线一辆重卡汽车。总装配车间副主任季翔说:“凭借智能化改造,在不增加一线员工的情况下,1年可多生产3万多辆重卡。”

西安市政府与陕汽集团签署共建协议,以陕汽为主体,建设商用汽车产业集群。目前,陕汽10万辆重卡扩能项目即将投产;陕西雷帕得悬架系统有限公司、西安市曙光车业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已在当地建厂。

创新型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1年前在西安诞生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是市值逾亿元的全球光伏龙头。该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李文学告诉记者,受益于西安的产业支持政策,公司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尤其是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带来了光伏成本的快速下降。“光伏硅片从元/片降至3元/片,光伏上网电价已低于1毛钱/千瓦时。”李文学说,技术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让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商。

隆基绿能凭此入选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而这样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西安市有8家。

企业欣欣向荣,得益于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

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15分钟政务圈”,西安市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非常满意率”达99.52%……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西安在80个城市中位列第13名,提升幅度居全国前列。

曾经的西安有大企业,但缺少大产业;如今的西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多个大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制造,西安形成了以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专用通用设备等为主的体系;航空航天,西安形成了集飞机设计、研制、生产、试验为一体的航空产业集群,并成为国内唯一拥有航天系统完整产业链的城市;新材料新能源制造,西安形成了以稀有金属合金材料、超导材料、复合材料、太阳能光伏、风能装备等重点行业为支撑的新材料新能源集群,年产值增长33.4%;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建设,让西安吸引了一批世界强生物技术企业落户。

产业集群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促进企业创新,有效推动了产业发展壮大。年,西安电子信息制造实现产值.37亿元,增长48.6%,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3亿元,增长19.9%,形成两大千亿元规模产业集群。

在汽车产业中,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截至年底,西安生产新能源汽车43万辆,占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的90%左右,连续多年居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方阵。

电子信息产业中,西安市从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研制与生产,到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及系统应用,已形成较完整产业链。目前,西安在国内城市半导体产业规模排名中仅次于上海、无锡和深圳。

产业集群的“梧桐树”引来一只只“金凤凰”。日益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优势吸引企业不断落户西安。

华天慧创科技(西安)有限公司的厂房项目建设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正在建设中的新厂房项目占地.14亩,计划明年6月建设完成。”该公司总经理袁万利介绍说,华天慧创是专业从事生物识别集成电路、光电子元器件、新型光电器件及配件等生产的高科技企业,“我们选择在西安落户,除了看中营商环境之外,这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较为齐全也是重要因素”。

GDP破万亿,还离不开服务业的贡献。在“6+5+6+1”现代产业体系中,文化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最后一个“1”,也是不可或缺的“1”。今年1月至5月,西安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28.2%。

在叫响“千年古都·常来长安”文旅品牌过程中,西安的文化软实力正成为文化硬产业。连续9年跻身“全国文化企业30强”榜单的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净资产和年营业收入均突破亿元。西安曲江文旅融合模式,已外拓至北京、重庆、成都等30余个城市。

还有软件业。工信部最新发布的《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显示,年,西安市软件业务收入.5亿元,较上年增长12.7%,华为、中兴、比亚迪等知名企业纷纷在西安设立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软件企业“西迁”案例逐渐增多。

因聚链而聚力,龙头、链条、集群、园区同向发力,西安实现了更高质量的经济提升:年上半年,西安市实现生产总值.62亿元,占陕西省比重达到3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76亿元,同比增长17.3%。

聚能:内涵式增长的创新高地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双重转变,需要西安这样的国家中心城市率先完成内涵提升,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西安的科技创新资源特别丰富,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冉红斌介绍,西安有84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52所,数量居全国前列。

将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西安市经过多年摸索,走出了一条建平台、打硬仗、促开放之路。

建平台,让创新资源越聚越多。

近年来,西安市紧密承接国家战略任务,不断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布局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等大科学装置,国家超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西安科技局副局长任晖介绍,西安在建的国家超算中心,一期计划总峰值算力达到P,预计年底前投入运行。

今年3月30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按规划,秦创原将以西咸新区为总窗口,统筹西安高新区、咸阳高新区等陕西各地市高新区资源,建立“1+N”模式的科创“特区”。

前不久,西安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做实“秦创原”这个创新驱动总平台,构建开放高效的城市创新体系,已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曾提出要求,希望陕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我们将以‘秦创原’平台为引领,大胆探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赵孝介绍。

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西部科技创新港,就是“两链融合”示范区。创新港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咸新区联合建设,两家单位出资成立一个公司,各占股51%、49%。通过市场化运作,项目一期从破土动工到搬迁入驻用了不到0天,就完成了51栋、万平方米的建筑建设。记者调研时,看到这里已成为数万名科研人才汇聚的热土,平台区、学院区及孵化区之间没有围墙、紧密衔接,科技创新的成果可以迅速从校园转化进公司。西安交通大学吴朝新教授的柔性OLED薄膜材料等多个项目已在西咸新区落户运营。

作为秦创原平台的总窗口,西咸新区已制定行动计划,希望3年内聚集50个创新联合体,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将0个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公司。

对未来发展,赵孝充满信心:“我们要放眼全国,甚至海外,真正把西安建设成辐射‘一带一路’的科创中心城市。”

打硬仗,让创新实力越练越强。

科技实力雄厚的西安,在全国首先提出了“硬科技”概念。在他们看来,以航空航天、光子芯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需长期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原创技术,是难以被仿制的“硬科技”。

西安高新区是“硬科技”概念策源地,也是西安乃至陕西硬科技最重要的承载地。这里有一个由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科控股)负责运营的硬科技企业社区,年初建成,当年便实现%入驻,并被科技部评为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8月5日,记者走进硬科技企业社区,只见12栋建筑分布有序,每栋楼均为5层。每栋楼的一层都是试验、生产车间,楼上是办公和科研用房。西科控股资产管理部运营总监鱼莹告诉记者,这样设计,是因为硬科技企业的技术经常迭代,要想经得起市场考验就得不断打磨产品,硬科技企业社区要为创业者提供这类有针对性和专业化的增值服务,而不能“玩虚的”。

做硬科技,打硬仗,让企业吃到了甜头。成立于9年的西安爱邦电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创业初期只有4人,因为没有过硬的“撒手锏”而举步维艰,年险些倒闭。后来,企业因为在强电磁环境效应防护领域的技术优势获得投资,并搬到了硬科技企业社区。“这几年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发展越来越好。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没有真正过硬的技术,就算不上科技型企业!”该公司生产总监骆立峰告诉记者,去年虽受疫情影响,但产值仍达到多万元,员工有90多人。

西安市高新区硬科技创新局局长何惠明介绍,高新区每年安排9亿元以上专项资金,全力支持硬科技创新,培育了一批“硬实力”科技企业。年,西安高新区综合实力居全国个国家级高新区第八位。

促开放,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西安科技大市场是西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基础工程。该市场服务中心副主任周景华介绍,这个大市场成立10年来,推动技术交易额实现每年百亿元增长,截至目前累计交易额已达余亿元;还探索构建技术经理人体系,发展单位会员家,个人会员人,认证技术经理人机构83家。“我们希望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转移服务专业化链条化,探索建立全国领先的技术要素市场。”周景华说。

围墙内是高校、院所,是知识分子的象牙塔;围墙外是社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战场。曾经,围墙不仅围住了空间,也圈住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拆除围墙、开放办所”,将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又引入全社会的人才资源和金融资源,“双创”事业越做越大。西安光机所副所长谢小平介绍,“截至目前,西安光机所已孵化近家科创类企业,培育形成光电子芯片、商业航天、精密制造等多个科技产业集群”。

拆掉围墙后,还要建起合作的桥梁。西安以创新联合体为重要抓手,着力深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改革。

今年5月份,陕西省光子产业创新联合体在西安成立,以西安高新区为主要承载地,聚力打造共性创新平台,设立了3亿元的光子重大专项资金。

西安和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该联合体的成员单位,主要产品是光纤传感测量等高端仪器设备。“我们的设备,原本主要功能是智能化温度监测,随着公司发展,现在还要运用光纤技术感知压力、频率、震动等,从‘感知温度’扩展到了‘感知世界’!”公司总经理樊维涛表示,科研与产业相结合使企业深具发展后劲,加入创新联合体后将迎来更广阔发展空间。

建平台、打硬仗、促开放,西安对各类创新要素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近年来,科大讯飞、寒武纪、商汤科技、紫光展锐等知名科技企业,谢赫特曼诺奖新材料研究院、德通石墨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先后在西安投资落户,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集聚古都。

聚心:“三生融合”的幸福之城

让人民满意,是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初心和动力。

曾几何时,遍布城市的老旧小区、断头路和头顶如蜘蛛网般的架空线路,影响了城市面貌,也拉低了百姓幸福感。西安推进旧城改造,既要传承好“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的历史格局,又要破解“功能缺失、设施陈旧、环境不佳”的民生难题。

旧城改造最难的是拆迁,而西安用来破题的,是市委书记王浩提出的“四最”安置原则——让拆迁群众在可利用的土地中挑选最好地段;以最好的设计提高小区舒适度;用最好的质量标准选择建设单位;以最好的配套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的便捷服务。“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核心。”王浩说。

习近平总书记说:“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西安的“四最”原则,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政策力度带来民生温度。以“四最”原则打造高标准的安置小区,提升了群众获得感。64岁的冯青会是长安区西崔家庄社区居民,今年7月正式告别棚户区生活,领到城改安置房钥匙。他激动地说,“新房有电梯、天然气,配套也齐全,环境像公园一样”。

民生温度让城市更新的效率大幅提升。年6月,绕城高速灞桥沿线整治提升工程中,不到4个月就完成11个村庄的征迁,无一起群体上访。不到两年,西安市改造的城中村、棚户区涉及土地面积约17平方公里。

年10月,“三改一通一落地”的民生工程全面启动。“三改”,改的是多个老旧小区、64个城中村(棚户区)、条背街小巷;“一通”,通的是59条断头路;“一落地”,落地的是0多公里架空线。

如今走在西安街头,抬头是蓝天白云,远望是古老城墙,道路整洁,视野开阔。市民们对西安这两年的变化,最常用的词是“日新月异”“翻天覆地”。

建于年的明德门北区小区,是西安市最早的安居工程小区。“过去污水管道长期漏水,路面坑洼不平。年年初改造工程启动,当年10月底便全部改造完工。”79岁的胡亚琳是小区第一批住户,“以前小区脏乱差,现在小区干净、整洁、绿化多,夜里路灯也亮!”

西安市高新区大通巷,位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嘉会坊和永平坊之中,曾是背街小巷,整治后焕然一新。老人们在巷中口袋公园闲坐纳凉,小孩们在一旁打闹嬉戏。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杨卫华说,“背街小巷改造升级,不仅让古都文化底蕴在街巷纵横间重焕活力,也解决了居民门前‘最后一米’问题,让小巷成为百姓门前风景线”。

目前,“三改一通一落地”工程已接近尾声,仅剩少数老旧小区的改造还在继续推进。

加快城市人口市民化,需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人口聚集带来的上学难、就医难等诸多民生问题,西安市打出系列“民生组合拳”。

年底,西安提出“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年新建、改扩建学校所、新增学位19.4万个。今年秋季入学,又有所学校建成投用,新增学位13.04万个。

二环内,新建成的西安市高新区第三初级中学已经开学。校园占地2.4万平方米,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游泳馆等设施一应俱全。“在西安市核心地段,划出如此大的一块空间来建设学校,以前是难以想象的。”校长王淑芳说。

在文景山公园东侧,数台起吊机在高温下忙碌作业,医院正在拔地而起。这是医院新院区,年9月开工建设,将于明年落成。届时,一个占地亩、拥有张床位的“西部骨科中心”将出现在人们面前。

医院新院区在内,共有13医院建设项目在同步推进。西安市卫健委副主任荣亮表示,西安正在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重点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医院床位数1.6万张以上,创建1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医院服务水平。

这几年,西安干成了不少过去多年想干却没有条件干的事。

位于城东的“幸福林带”,最早见于3年西安市第一轮总体规划,但受经济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而搁置数十年。年,项目终于在重新规划后启动,并于今年7月1日全面对外运营。

建成后的“幸福林带”,全长5.85公里,占地面积亩,绿化覆盖率达85%,拥有健身、休闲、文娱设施,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林带工程,也是西安市最大的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如今的西安城市建设,时刻遵循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不管是蜿蜒的城市绿廊,还是雄伟的秦岭山脉。

对于秦岭生态保护,西安有深刻教训。当年“秦岭违建”事件,不仅破坏了环境,也在秦岭生态和百姓间筑了一道“隔离墙”。记者来到秦岭脚下的和谐森林公园,这里曾是违建别墅“群贤别业”所在地,于年9月拆除后建成免费公园,生态恢复,市民叫好。

在西安市鄠邑区秦岭保护智慧管控中心,巨大屏幕上,秦岭的每一个峪口和每一家农家乐都能清晰显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智慧物联网,可以实时监看辖区内秦岭生态情况,远程连接网格员、护林员、志愿者、救援队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经过一系列生态治理“组合拳”,秦岭生态容量扩大,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年,西安市完成了5.56万份取用水检查登记,浅、深层地下水位分别上升0.64米、2.21米,位列全国第二,再生水利用率提升到26.5%,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水旺城兴。秦岭生态资源是关中城市群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城市群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西安市秦岭生态环保局局长王健说。

全域治水,碧水兴城,一条条河流正变成风景线。

秦岭之下,太乙驿站,是西安“三河一山”环线绿道的一个站点。这条已贯通开放公里游径的绿道,沿浐灞河、渭河、沣河的堤顶路和秦岭环山路,串联起个生态节点、42个人文历史遗迹、个休憩驿站。这里空气好,环境美,周末休闲最合适不过了。

生产发展、生活便利、生态和谐,“三生融合”的幸福之城,是民之幸福,也是城之内核。

华夏故都,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山水之城,城市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相生。西安以文化自信聚势、以产业再造聚力、以创新驱动聚能、以发展为民聚心,正在新时代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征程上奋力前行!

(调研组成员:孙世芳张毅佘惠敏陆敏李彦臻杨开新万政)来源:经济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