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长安多次为都城,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其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
1、大雁塔: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大慈恩寺内,唐永徽三年(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米,底层边长25.5米。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2、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3、兴教寺塔:位于西安城南兴教寺内,兴教寺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年),是佛教传播史上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和新罗弟子圆测的舍利墓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
4、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5、西安清真寺:又称“东大寺”,位于西安市西大街鼓楼西北隅的化觉巷内,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年),经明嘉靖、万历和清乾隆年间三次重修、扩建,形成现有规模。西安清真寺是一座中国古典建筑与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中国殿式古建筑群。现存大寺属明清建筑风格,是国内现存采用传统建筑形式及布局且规模最大亦最完整的的伊斯兰清真寺。
6、仙游寺法王塔:位于周至县马召镇黑水峪口,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年),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隋代砖塔,塔7层,高35米。塔底层8.7米见方,塔身各层南面有券门,塔身逐层收分减高,叠涩出檐,形制属密檐式塔。年10月,因修建黑河水利工程,法王塔被整体迁移至原址北侧2公里的金盆村北梁上。
7、西安钟鼓楼:是西安钟楼和西安鼓楼的合称,位于西安市市中心,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物,两座明代建筑遥相呼应,蔚为壮观。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年),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东侧,明万历十年(公元年)移于现址。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面积.64平方米,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年),比钟楼的建造时间稍早。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
8、水陆庵:位于蓝田县城东10公里的普化镇王顺山下,为六朝名刹,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见的彩塑而闻名,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被誉为“中国的第二个敦煌”。它三面环水,形似孤岛,帝有青山耸立,周有河水环流,故称水陆庵。水陆庵的水陆殿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年)至明隆庆元年(公元年)修建,殿内13面墙壁上精雕细塑着大量泥制彩绘塑像、壁塑、悬塑,总计多尊。
9、香积寺善导塔: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潏滈两河交汇处的香积村香积寺内,善导大师在年圆寂后,其嫡传弟子怀恽将先师遗骨葬于神禾原上,并建造善导塔,原塔四面十三层,塔顶因年久损毁,现存部分约十一层。后来又在塔前建成寺庙,因附近有香积堰,而得名“香积寺”。
10、西安城隍庙:是明,清时期风格的坛庙建筑,天下三大都城隍庙之一,与北京、南京城隍庙齐名,位于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东侧,现存有清雍正元年()重修大殿一座,斗拱出檐,顶覆琉璃瓦,前檐格扇门窗浮雕各种图案花纹,雕工精细,图案精美,殿内原塑立有城隍、判官、小鬼等像,其规模宏大,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11、鸠摩罗什舍利塔:位于西安市西南三十余公里户县的草堂寺内,是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的舍利塔。该塔建于唐代(公元—年),此塔的造型、雕刻均极雄健精美。体形虽然不大,却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唐代建筑雕刻品。
12、公输堂:位于西安市鄠邑区渭丰镇祁村南堡中部,原名源远堂,创建于明永乐(公元--年)年间,是民间“向阳三会”教教徒为纪念其祖师功德而建,历时十一年建成,它是一座集建筑、雕刻、绘画于一体的明代建筑瑰宝。最可贵的是内部雕刻和彩绘。
13、八云塔:建于唐景龙二年(),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城云塔公园内,为正方形的密檐楼阁式砖塔。共十一层,每层之间有砖砌的出檐斗拱,全高约42米。其创建年代,无文献记载,就其形制和结构观察,与西安市区内的小雁塔十分相似,可能是唐代建筑。这座四面砖塔与众不同的是,底层每面各有两朵阴湿的痕迹,每朵约一米见方,虽大旱也不干,远近引为奇观,也因而得名八云塔。
14、大秦寺塔:位于西安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楼观镇塔峪村,这是一座宋末明初(公元~年)的塔,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约32米。它曾是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公元七世纪中叶,罗马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称为“景教”,因唐代时称罗马为大秦国,所以称该教为“大秦景教”,称景教寺院为“大秦寺”。
15、长安圣寿寺塔:建于隋文帝仁寿年间(~),原名为应身大士塔,位于西安城南30公里处秦岭北麓长安县五台乡圣寿寺内。该塔为七级正方形阁楼式砖塔,高29.5米,底座周长7.5米,整个寺塔全用砖砌,构形精巧,风格古朴。
16、长安华严寺塔: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少陵原半坡华严寺内,现仅存砖塔两座。东边一座为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的墓塔,方形七层,高约13米,塔上镶有石刻“严主”两字,二层上有“无垢净光宝塔”石刻,塔下有唐大中六年()刻《杜顺和尚行记碑》,现移至陕西省博物馆保存。西边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即澄观)塔,六角五层,高约7米,塔上镶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
17、昭慧塔:位于西安市高陵区原唐代三阳寺内,塔高53米,为密檐式砖塔,共十三级,顶为圆形宝瓶式。现据其构造及其它方面的资料佐证,当属唐中期建筑。
18、敬德塔:位于户县东南25公里紫阁岭沟内的宝林寺遗址,又称宝林寺塔,塔为楼阁式砖塔,实心,平面呈方形,底边长2.8米,共七层,高17米。年在塔身第五层发现一石刻塔铭,证实现存塔为北宋元祐七年(年)所建。
19、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内北侧,与化觉巷清真寺东西遥遥相对。该寺建筑规模较大,仅次于东侧的化觉巷清真大寺,故又称西大寺。这座清真寺占地9.1亩,总建筑面积平方米,由照壁、石坊(上有“政建陆次”字样)、大门、三间庭、省心阁、南北厅、碑亭、阿訇斋、沐浴室,礼拜正殿等建筑群组成。相传,省心阁建于宋代,明朝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修清真寺时复修,后经多次修葺,仍保持原貌至今。
20、西安碑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十五号,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18个特殊旅游景观之一,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汉族文化艺术宝库,碑林的源头可追溯至唐代立于帝都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内的《石台孝经》、《开成石经》,正式创始者为北宋名臣吕大忠(陕西蓝田人),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年),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现收藏文物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种(组)件,一级文物件。著名的“昭陵六骏”有四骏藏于碑林。
21、重阳宫祖庵碑林:位于西安市户县城西10公里的祖庵镇,共保存金元至清代各类碑石45通。多数碑石螭首龟座,雕刻华美,形体高大、气势雄伟。
22、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浐河东岸,为-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半坡遗址于年被发现。年-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座、窖穴多个,陶窖遗址6座,墓葬多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1万件。
23、丰镐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丰京和镐京一起并称为“丰镐”,是西周王朝的国都,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期的城市,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称宗周。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方整、宽畅、宏伟的先河,建构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总规制,成为后来城市总体布局的典范。丰镐两京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城市,也是周礼的诞生地。
24、阿房宫遗址:位于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始建于公元前年,是秦王朝的巨大宫殿。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基,周长约米,高约20米,全用夯土筑起,当地人称为“始皇上天台”。阿房村西南附近,夯土迤逦不断,形成一长方形台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当地称为“郿坞岭”。这两处地方是阿房宫遗址内最显著的建筑遗迹。
25、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城区西北。汉长安城是古丝绸之路起点、发源地、决策地。因而有“东长安,西罗马”的美誉。与古罗马城并称的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定都朝代最多、遗迹最丰富的都城。
26、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唐末毁于兵燹。大明宫是唐帝国的大朝正宫,唐帝国余年间的政令中心,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称为“东内”。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年),原名永安宫。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二百余年。
27、蓝田猿人遗址:位于蓝田县东15公里处的公王岭和县西北10公里处的陈家窝村两地。是中国直立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
28、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北,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遗址上。
29、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含青龙寺遗址):位于今西安市区。隋朝称大兴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年),由宇文恺经过周密调查而精心设计,开皇三年由长安(今汉长安城)迁至于此作为隋代都城。唐朝建立后仍以此为都城,称长安城,并不断修建和扩充。
30、灞桥遗址:灞桥,地处隋大兴唐长安城通往关东要道的灞河上,建于隋开皇三年(年),唐至宋代沿用,元废,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拱桥。桥址位于西安市灞桥镇。
31、华清宫遗址:唐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后也称“华清池”,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包括原骊山国家森林公园,与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皇家园林。
32、康家遗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相桥镇康家村北,为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年至前0年)遗址。遗存有房址多座及灰窖、陶窑、石抹子、陶器等。康家遗址是当前陕西境内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龙山文化聚落遗址,是剖析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典型遗址。
33、老牛坡遗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燎原村北、西,为新石器时代至商时期(约公元前年-前年)遗址。老牛坡遗址商代遗存包括房址、灰坑、墓葬与车马坑、陶窑等,出土各类铜、陶、玉、石、角器。发现有一座东西长37.5、南北宽约15米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遗址中发现青铜冶铸残渣,出土有陶范、草拌泥墙皮残块等。
34、栎阳城遗址:位于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关庄村一带,是秦代早期都城遗址。
35、东渭桥遗址:位于高陵县耿镇白家嘴村渭河南岸2.6公里处,北接渭北,南通长安,是唐渭河三桥之一,是唐代(年—年)都城长安城通往渭北的重要通道。
36、杨官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高陵区姬家街道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海拔约米。发掘的南区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以及仰韶时期的灰坑座、陶窑10座、瓮棺葬8座等,出土陶器件、石器件、骨器件、蚌器16件。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遗存。北区共发掘仰韶时期的各类房址26座、灰坑座、陶窑16座、瓮棺葬24座等。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
37、鱼化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街道鱼化寨村西北侧,它是一处典型的仰韶文化遗址。它是一处内涵丰富、保存完好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遗存有环壕、房址、灰坑窑穴、墓葬,出土了诸多可复原的陶器、各种生产工具和装饰品。
38、西峪遗址:位于西安市周至县竹峪乡西峪村西南,属于秦汉时代宫殿建筑遗址。遗存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大量红烧土块和较厚的瓦片堆积层,以及汉代的瓦当、方砖等相关文物。
39、建章宫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办北部,是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建造的建章宫历经两千年风雨剥蚀保留下的建筑遗存。是西汉长安城的重要建筑遗存。
40、圜丘遗址:是中国隋唐时期皇帝举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位于陕西师范大学南操场东侧。圜丘遗址,建于隋代,唐代沿用近三百年,比北京天坛早一千余年,是全国范围内保留下来的惟一一处早于清代的圜丘遗址。
41、秦始皇帝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建于秦王政元年(前年)至秦二世二年(前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42、杜陵:位于西安市三兆村南,陵区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是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陵墓所在地原来是一片高地,潏、浐两河流经此地,汉代旧名“鸿固原”。宣帝少时好游于原上,他即帝位后,遂在此选择陵地,建造陵园。
43、西汉帝陵(霸陵):位于咸阳市、西安市境内,西汉11位皇帝的陵墓,除汉文帝刘恒霸陵和汉宣帝刘询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余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
44、秦东陵:位于临潼骊山西麓,有陪葬坑3座,陪葬墓区4处,地面建筑7处,历年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陶器及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据考古调查,其为战国时期咸阳毕陌陵园之后,秦始皇陵之前的秦国王室墓葬。
45、明秦藩王墓:位于陕西西安,为明代13代秦藩王家族墓地,明洪武三年(公元年)起,太祖朱元璋建藩封王,将地位仅低于皇太子的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并设西安府。由于秦王在诸位藩王中年龄最长,兵权最重,又担负着拱卫西北边疆的重任。“首藩者,宗盟之长”也,故秦藩国被称为“天下第一藩”。秦藩国之大,藩王之多,享国年,伴随明朝始终,并有十四座明秦藩王陵存世,这在有明一代和中国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46、薄太后陵:又称“南陵”,位于陕西西安东南的白鹿原上。陵墓中安葬汉高祖刘邦的侧室,东汉光武帝升其为刘邦正室,汉文帝的生母——薄氏。公元前年,政治精明、与世无争的薄太后去世,葬于此陵。陵墓曾于西晋末年被盗,后被修复。陵墓封土形似复斗,陵前有清朝树立的“汉薄太后南陵”石碑。
47、窦皇后陵: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窦皇后即汉文帝刘恒之妻,景帝刘启之母。公元前年,景帝刘启即位,她被尊为皇太后,身居尊位达四五十年。建元六年(公元前年),窦皇后卒,葬于白鹿原南,与文帝霸陵分居原之两端,属合葬。因其位置在霸陵南,故称南园。
48、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位于西安南郊凤栖原上,面积约6万平方米。核心墓园由大墓M8及其6座甲士俑从葬坑、中型墓M25、祠堂、道路、排水道以及4条兆沟等构成。
49、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墓地使用时间为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年)至徽宗政和元年(公元年),共计埋葬五代吕氏族人。共清理墓葬29座(成人墓葬20座、婴幼儿墓葬9座)和东、西、北三侧围沟各一处,调查勘探家庙遗址一座。出土遗物余件组,砖、石墓志铭24合。
50、易俗社剧场:位于西安市古城内十字街东北侧北大街西一路口。易俗社是秦腔史上第一个以戏剧推进社会改革的戏曲学社。年6月购得宜春园作剧场。年鲁迅到陕后五次在此看戏,并题“古调独弹”匾额。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此组织晚会,掩护西安事变的发动。年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于此。剧场经多次维修,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
51、西安事变旧址:包括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止园、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华清池五间厅、兵谏亭等8处。张公馆在西安市建国路69号,建于年,为东西排列的三座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东楼是机要楼,中楼有客厅、会议室,西楼为张学良的居室。
52、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位于西安市古城内西五路北新街七贤庄1号,取魏晋时代“竹林七贤”的“七贤”二字,院落座北朝南。旧址包括七贤庄一,三,四,七号院。一号院是主要办公地点,三,四号院为下属各部门和工作人员居室,七号院为招待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