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2号坑中的绿面俑,人称“幸运星”。摄影/夏居宪
即便是在古迹多到下不去脚的“十三朝古都”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也是极为特殊的存在。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它是划破千年历史尘烟“穿越”而来的奇迹军团,是如同流星般绚烂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留下的丰厚遗产,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文化符号。沉寂了两千年的兵马俑,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古朴沧桑。
▲兵马俑一号坑军阵。摄影/夏居宪
然而,在现世46年之后,历经无数人的探索、研究和传播,解开“封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仿佛重新拥有了生机,频频亮相,惊艳天下。现代人对它的痴迷,使得历经岁月沧桑的兵马俑越来越“年轻化”,不断刷新我们对它的认知——
它是外国名人访华时最爱去的“打卡圣地”。自兵马俑对外开放以来,先后共有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过兵马俑,有的还不止参观过一次。跟威严端庄的紫禁城、充满神性的莫高窟相比,拥有兵马、“千人千面”的兵马俑显得更为鲜活生动,也更加的“接地气”(毕竟在土里埋了这么久)。
▲曾到访兵马俑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克林顿。摄影/夏居宪
它同样被网友戏称作秦始皇的“手办大全”。秦兵马俑空前庞大的数目,每尊都独一无二的面容,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细节,秦俑的脸型、头发、胡须、表情、身材、服饰乃至“抬头纹”都不尽相同,细细搜寻,说不定能在其中找到一尊和你“意外撞脸”。
从古老到“年轻”,从千年尘封到惊艳问世,兵马俑既是永不褪色的经典,更是常看常新的潮流。
▲千人千面,万众一心。摄影/卢文
“手办狂魔”秦始皇,到底收藏了啥?
在大多人的印象中,提起秦始皇陵,首先想到的就是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
然而,尽管这个兵强马壮的陶俑军阵足以震古烁今,但它绝非整个秦陵的核心。兵马俑坑,只不过是陵区里已知多个陪葬坑中的3个而已,且远在秦始皇陵的核心区——那片极有可能埋葬着秦始皇的封土堆以东1.5公里之外。
▲骊山脚下秦始皇陵效果图。供图/夏居宪
秦始皇陵的陵园(古称“丽山园”)处在西安东边的临潼郊外、骊山北麓。其北,孕育了关中平原的渭河在此蜿蜒前行,浩浩荡荡地奔流而过;其南,“北构而西折”的秦岭支脉骊山撑开双臂,如同要将山前平原拥入怀中。“山北水南谓之阴”,在山水间,面积相当于近78个故宫的陵园缓缓展布,形如平顶金字塔般的“覆斗状”封土堆高高耸起。
▲秦始皇陵博物馆中的一号铜车马与长柄兵器。摄影/夏居宪
封土之下,是未曾挖掘、至今笼罩着层层迷雾的秦始皇陵地宫;包括陵园在内、广达60平方公里的陵区里,则散布着众多的陪葬坑,最小的仅有二三平方米,最大的兵马俑1号坑则广达多平方米。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下,生前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在地底也创造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帝国”,几乎将秦王朝的强悍军队、行政官员、祭祀用品乃至娱乐生活一一复刻,收入其中。无怪乎网友调侃秦始皇为“手办狂魔”,其收藏的陪葬品之丰,足以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K陪葬坑中的石甲胄与扎甲。摄影/夏居宪
年在封土东南内外墙间发现的甲胄坑(K坑),面积之大不逊于兵马俑1号坑。其中埋藏着大量石质盔甲,这些甲胄通体由打磨成薄片的青石构成,以青铜丝一一连缀,样式上模仿战国时期流行的皮甲和铁甲。这或许是为兵马俑坑的军阵所配备的“武器库”,将士披甲,才能完美复现秦人巅峰时期的武装力量。
陵园内城西南角的文官俑坑(K坑)中,出土的8尊神色谦恭、身材清瘦的陶俑,气质与杀气腾腾的兵俑截然不同——他们大抵是最早的“公务员”形象,每个人腰间都有个扁平小囊,用以盛放“砥石”和“陶削”。竹简刻错了,就用陶削刮去,功能类似于橡皮擦或者修正液;要涂改的太多,陶削都刮钝了,就用砥石来磨一磨。
▲K坑中的九号袖手俑,也叫文官俑。摄影/夏居宪
然而不要以为他们就如外表那般温和,坑中厢房里出土的4件代表刑罚的青铜钺,证明了他们实则是主管监狱与司法的“廷尉”,位列秦王朝三公九卿之一,掌握着铜钺替天子“执法”。配上他们囊中的陶削,一个个“刀笔吏”的形象呼之欲出。
当然,秦陵陪葬坑中的内容也不都是那么严肃。如果说军事武装和文职人员代表这个“年轻帝国”(国祚不过14年)的强劲实力,那么这些展示着各色娱乐项目的表演者,则让秦陵升腾起些许“人间烟火”。
向左滑动
▲K坑中的百戏俑。摄影/夏居宪
在甲胄坑的不远处,是出土了11件半裸陶俑的百戏俑坑(K坑)。秦人好勇,连这些表演艺术家们,都个个四肢遒劲、肌肉发达,在工匠高明的手法下连骨骼的突出都历历在目。他们大多手舞足蹈,摆出流行一时的顶杆、举鼎、杂耍等娱乐项目,极具力量感与观赏性。
▲K坑中的青铜鹤与青铜鹅。摄影/夏居宪
而发现时间相对较晚的“水禽坑”(K坑),比起雅俗共赏的“百戏”,显然是属于帝王独享的“阳春白雪”。坑中有一条蜿蜒的人造河流,两岸排列着46只栩栩如生的青铜水禽,形象上皆为仙鹤、天鹅与鸿雁,高洁而优雅;一旁的15尊陶俑,据段清波教授的推想,应当是在此弹筝、击筑而歌的宫廷乐师。
试想,在乐曲下,受过训练的水禽踏着节拍翩然起舞,何人能不动心?
▲K坑中的跽姿俑,他们的形体姿势应该是正在击鼓、钟之类的乐器。摄影/夏居宪
如何DIY一个兵马俑?
或许是因为上述的陪葬坑,都未曾向公众完全开放过,使得代表秦人武装力量的兵马俑“一家独大”,成为世人心中对于秦始皇陵的唯一印象。
而文博数字化的发展,例如陕西数字博物馆的推进、腾讯的“博物官”和“数字秦陵”等项目的开发,使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官俑、百戏俑、青铜水禽等等稀世奇珍一一在线上问世;也让原本就名动天下的兵马俑,摆脱了“几千人被数万人轮流围观”的“惨状”,提供给游客全方位欣赏的新视角。
▲二号坑彩绘跪射俑出土原貌。摄影/夏居宪
当然,亲临现场,感受千军万马扑面而来的震撼感无可取代;但在百亿像素之下,对于每一个兵马俑的细致观察,则更让人惊奇于两千多年前能工巧匠的“夺天之功”,并心生出一种DIY兵马俑的冲动。
那么,古人打造出一个的兵马俑,到底有多难?
首先,兵马俑的色调和我们今天见到的凝重土色截然不同——在“重见天日”的瞬间,部分还保留着色彩的陶俑惊艳出土,鲜艳浓丽栩栩如生,随即由于接触空气而氧化,表面颜色脱落——这个过程甚至会在短短15秒内发生,如同昙花一现,也像在隐喻秦王朝流星一般短暂而绚烂的历程。
▲陶俑彩绘、修复流程。摄影/夏居宪
兵马俑的彩绘方式,往往不会在陶俑上直接施彩,而是先在烧制完成的俑上涂抹一层生漆。此后,朱砂的赤、木炭的黑、石青的蓝、石绿的绿、骨灰的白……在雄健的陶俑上熠熠生辉,形成极为浓烈的“撞色”,与我们印象中冷酷勇猛、喜好玄色的秦人颇有出入。
▲发掘现场的彩绘迹象、1号坑的彩绘御手俑。摄影/夏居宪
而这些颜料里,还有着最早在秦俑身上运用、在汉代器物上提取的“汉紫”,以硅酸铜钡为主料,朱砂调制,形成一派华贵而神秘的深紫。
更有趣的是,年在兵马俑2号坑东北部的跪射俑军阵中,发现了一尊“绿脸俑”。其面部完全以石绿颜料涂成,躯体保存尤其完好,别具一格的“脸色”、长而方的国字脸型、生动不羁的小胡子,加上严肃的神情,搭配在一起竟然有种莫名的喜感,无怪乎又被游客们唤作“幸运星”。
▲绿脸俑。摄影/夏居宪
除了色彩,兵马俑“千人千面”、还带着“表情管理”的面部特征,也让今天的工匠们难以驾驭。
据专家统计,兵马俑的头、躯干和手部分别由数十种模具打造,最终组合到一起,甚至连鼻子和耳朵都是单独组装,而且都考虑到了兵俑们身份的不同——
向左滑动
▲一号坑出土的彩绘将军俑与二号坑出土的立射俑。摄影/夏居宪
将军俑的脸型方正厚实,目光如炬,眉须皆张,头配双尾鹖冠,身姿尤为高大挺拔,显得从容镇定,有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从容气度。
立射俑则面长而方,直视前方,大多留两撇八字小胡,梳着形形色色的发髻,罩于帻内,头部动态侧望,呈现“扭转站姿”,好似时刻挽弓搭箭,蓄势待发。
▲顺时针次序分别为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跪射俑和车左俑的彩绘复原图。供图/夏居宪
还有或圆润或平直的嘴唇,或上扬或下搭的胡须,或圆睁或三角的双眸,或偏右或偏后的发髻,或跪或立的身形……形形色色的脸,在数字化技术的展示之下,得以纤毫毕现地呈现在你我目前。
“俑”远年轻!
其实,现代技术为文博做出的贡献,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一方面是向内无尽的探索。出于文物保护而无法挖掘的秦始皇陵地宫,通过现代技术进行8大类22项物理探测,不必抡镐挥锹,就能窥视到帝王讳莫如深的秘境。
▲一号坑第三次挖掘现场。摄影/夏居宪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的“穿三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得到了考古人员的初步验证——封土堆的水银含量,的确异常的高,足以显示秦始皇在陵墓中再塑天下,希冀大秦能“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野心并非虚言。
另一方面则是对外生动的传播。从兵马俑对外开放始,最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亮眼的一张名片,从来都站在潮流的前端——
▲夕阳之下,一个王朝的侧影。摄影/项玥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兵马俑问世之初就作为堪比大熊猫的“外交礼仪”,深受访华名人喜爱;到年,一批兵马俑远赴回归之前的香港展出,直接促生了当地文化兴起的“秦俑热”,电视剧《秦始皇》、电影《梦中人》皆是风靡一时,李碧华女士更有长篇小说《秦俑》,日后被改编成了张艺谋的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
它每一次都能赶上潮流的“风口”,而到了今天,互联网让本就魅力十足的“地下男子天团”登上数字舞台,在此大展身手。
▲图片/截取自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
秦陵博物院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兵马俑也不是远在天边的。当它们拥抱互联网“新浪潮”时,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界限被打破,连尘封千年的“地下最强军团”,也显得格外“年轻”,焕发出勃勃生机。
和《寻秦记》里的项少龙那样,仿佛听见了远古传来的呼声,化身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中的一员,与百万雄师在沙场前同唱一首“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战歌。
▲小手一拉,兵马俑纤毫毕现,感受“秦王阅兵”的至尊体验。图片截自小程序《数字秦陵》。
比如随着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借助VR和AR技术,还能摆脱节假日“人挤人挤人挤人”的窘况。只要在家中就能“腾云而起”,乘着数据长河,自由自在地看清每一尊兵马俑、每一件珍稀文物的精致纹理。那些金戈铁马、长河落日的记忆,透过屏幕入梦来。
▲听说,这是全陕西最贵的一辆车。图片来源/小程序《数字秦陵》
当我们用数字打开秦陵,用现代技术拓展了文博打开新形式,仿佛就处在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上,回头望去:秦陵花开,兵俑依然在。
参考资料
《秦始皇陵万世帝国大梦》段清波
《秦始皇帝陵的外藏系统》段清波张颖岚
《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调查》段清波
《传统雕塑中秦始皇兵马俑造型观研究》张海童
文:九月
图片编辑:DCzhang
地图编辑:Paprika
封图摄影:夏居宪
本文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