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这部小说,之所以历经几百年长盛不衰,我认为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可读性。它将原本一本正经严肃古板的神仙,都世俗化,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物。即使是我们印象中本该不苟言笑的唐僧,其实也并非苦行僧的模样,更不是一身正气,他有着很多的缺点。
比如他耳根子软,听不得别人怂恿,又比如他好歹不分,忠奸不明,还有他在事到临头时,经常推卸责任,埋怨悟空,活脱脱一个职场之中没有担当的小领导。更何况,他对于女色方面,是存在巨大弱点的,差点就耽误了取经大业。
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唐长老当然是不近女色,并经过了重重考验。固然,唐僧自幼就在金山寺长大,经过了长期的清修,自然比你我凡夫俗子更能把持,但这不能说他没有动过凡心。西天取经,一般来说男妖怪是要吃唐僧,女妖怪多是要嫁给唐僧,因此在这方面的考验比较多,我们篇幅所限,不能一一来讲解,单挑出一回来说说这个问题。
这就是全书的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在这一回,唐僧第一次遇到了女色的挑战。起因是黎山老母、观音、普贤、文殊化作四个女子,拦住了唐僧师徒,要他们留下来成婚。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猪八戒中了计,被吊在树上,出尽了洋相。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唐僧既没有责怪猪八戒,也没有教育他。此后反而对猪八戒愈加信任,言听计从,而且就在此后没多久相信了猪八戒所说的话,赶走了孙悟空。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猪八戒虽然犯了错,这个错却是唐僧也想犯的,猪八戒虽然受了罪,但这个罪却是为唐僧挡了灾。
要知道,当黎山老母老母所变的妇人对唐僧讲清自己的状况,并且要留下他们做女婿的时候,唐僧是什么反应?书中是这样写的:
三藏闻言,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
见到唐僧不说话,妇人又将西行的危险和入赘的好处说了一遍,此时唐僧是什么反应?书中又是这样写的:
那三藏也只是如痴如蠢,默默无言。
妇人第三次劝说唐僧时,“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
这又说明了什么?按照正常人的心理,如果对于某事极为抗拒,第一反应当然是站起来说不。如果自己确实想,又因为特殊原因而不能的时候,才会想唐僧这样扭扭捏捏。我们可以看到,一旦孙悟空动粗的时候,唐僧立刻会说出家人要以慈悲为怀。这时候,唐僧怎么不说话了!
况且,唐僧第三次发愣的表现如同雷惊,想必不是不愿意,而是不满意老妇人的这种安排:若肯放开怀抱,长发留头,与舍下做个家长,穿绫着锦。也就是说,妇人第一次说要嫁女,唐僧不作声,第二次说要嫁女,唐僧还是不吭声,第三次说将女儿嫁给三个徒弟,让唐僧娶她自己这个母亲时,唐僧才“如同雷惊”。
这说明唐僧还真不是不动心,实在是对骊山老母所变妇人没兴趣。更可怕的是,他接下来说的两句话,彻底暴露了内心的骚动。
第一句是猪八戒催他表态时,他怒道:“你这个孽畜!我们是个出家人,岂以富贵动心,美色留意,成得个什么道理!”猪八戒早不说晚不说,偏偏是妇人要他留下做家长,女儿嫁给徒弟时催他,这当然让唐僧恼火。
第二句是唐僧对孙悟空所说:“悟空,你在这里罢。”这是什么话!这是当领导的样子吗?唐僧作为西天取经的领袖,非但不能让徒弟留下,如果动了心,还要动家法,念紧箍咒才是。孙悟空是他的徒弟,一切就只能听他的,他当然应当义正言辞地说我们上路去,不在这里呆了!
这个时候推孙悟空出来,只是因为猪八戒已经表明了态度,只要孙悟空、沙僧的决心一致,好事就这么定了。可惜孙悟空太不解风情,将门完全关闭了。
这一难,总算以猪八戒为牺牲品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其实,观音等菩萨对于唐僧在女色方面,一定是有所顾忌的。要不不考验别的,怎么就专挑这个考验?其实就是警告唐僧,西天路上再遇到这种情况,相不相信还是我们几个?
另外,骊山老母为什么不将最漂亮的女儿许配给唐僧,恐怕也是担心这位圣僧未入凡尘,则不能脱离凡尘,挡不住诱惑就麻烦了。至于说猪八戒,正应了那句老话“给领导干一百件好事,不如陪领导干一件坏事”,他从此获得了唐僧的信任,为后面“三打白骨精”的剧情做好了铺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