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俗话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自古以来,读书人读万卷书,是为了获得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游客行万里路,即通过亲身的体验,获得更为广阔的视野,真实的阅历和人生感悟。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集荣耀与辉煌的一朝,位于当时东亚乃至世界的大国之巅,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华彩篇章。在此过程中,长安作为唐代都城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座蕴含深厚文化积淀、开放、包容的都城。
长安成就了恢弘大气的唐王朝,同时也成为唐代旅游文化萌生和兴盛的摇篮,规划整齐的长安城、四通八达的陆路水路交通、四季分明的气候都为长安旅游活动的开展和繁盛提供了保障,而稳定的政治局面、发展良好的经济态势以及统治者对待文化兼容并包的态度,使唐代长安旅游活动更为多元和活跃。作为一个生活在唐都长安的市井小民,对于那些每日流连于长安的游客们早就见怪不怪了。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来逛逛长安吧。
中国古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的长安城造就不同凡响的唐代旅游文化
唐都长安是一座充满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代城市,漫漫岁月,历史留下的不仅是沧海桑田的变迁,也是众多珍贵的旅游文化资源。
长安城及其周围分布了许多著名的风景区,如著名的曲江风景区、大慈恩寺、乐游原,东郊的“溺柳风雪”景观,西郊的昆明池,南郊的樊川,北郊贵族的私人园林。纵使在我们生活的封建社会,百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很多旅游资源,更是让到过长安的游客流连忘返。
长安都城历史长达余年,成为中国古代作为都城时间最长的城市。从上述唐代之前历代长安城市发展的轨迹来看,长安之所以能成为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国都时间甚久,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密不可分。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长安地处渭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北临渭河、黄土高原,南邻秦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如此一来,唐朝在此建都也就不无道理了。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物产充裕的经济条件、深厚的历史根基和良好的民众基础,不但利于政权迅速稳固,在前代的基础上因势利便,也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旅游文化资源,从根本上促进了长安旅游活动的发展。
在以诗歌为盛的唐代,出现了许多以长安和长安旅游活动为对象的“长安诗”,作者不乏赫赫有名的古代帝王和文人墨客。太宗皇帝李世民在《帝京篇十首》中描写长安宫城的绮丽壮观: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雏余。
以此来称颂帝京长安地势雄伟、离宫众多。
唐代前期,统治者开拓创新、革新政治,国力之昌盛,相对于前朝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在对长安整个城市的建设规划上显得更为积极,旅游活动也有其特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起义之前,繁华似锦的长安处处充满着生机。
长安不仅是一座富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也是一座开放豁达的中外文化交融的城市,这种双重性格赋予长安特殊的魅力,唐帝国成就了长安,长安代表着唐文化特质。这里充斥着高官显禄,遍布文人墨客,络绎不绝的外国游人也带来商业的不断发展,预示着中国古代城市经济的出现和文化的转型。
曲江优美,乐游于原——长安优美的风景场所带来的经济繁荣
《长安志》记载:
次南升道坊,北隅龙华尼寺,寺东侍中李日知宅,寺南曲江。流水屈曲谓之曲江,其深处下不见底。
曲江位于长安城东南部,早在秦代便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所在地。至唐代更富盛名,成为京师长安的游览胜地,曲江游赏成为长安旅游的重要内容,《唐樵言》中也说曲江游赏自神龙年间兴起,到开元之末达到兴盛。可见,曲江风景区历史悠久,到唐代中后期,成为最为热闹的游览景区,不仅充斥着皇亲贵族,也不乏各地百姓。
不计其数的唐代贵族、百官、文人、百姓流连此地的美景,而文人们往往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留下了大量诗词。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曲江春望》中评价曲江:
三春车马客,一代繁华地。
唐一代曲江旅游活动的兴起、繁盛直至衰落,见证着唐代政治经济的发展脉络,旅游活动以稳定的政治经济为基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外交、文化传播和政权的巩固。
曲江旅游活动有如下特点,如在唐代各阶层中都备受推崇,高高在上的皇亲贵族除了留恋离宫别院外,也会亲临曲江这样的自然景观地,虽然众人簇拥,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有走出离宫别院,融入自然的趋势,文人们更是留恋曲江,把酒赋诗。
女性游客同样可以参与,以致人数众多,出现诗中描述的裙相接的场面,说明唐代女性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的自由度相对其他朝代要高一些,女性也成为唐代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曲江两岸应该说是唐代长安最为热闹的自然景区,也最能体现唐代旅游的特点。
乐游原也是唐代长安城一处风景秀美的游览胜地,这里不但毗邻曲江,且拥有悠久的历史。乐游原地势高平宽阔,既可俯瞰整个长安城,又可远眺曲江,以佛寺道观和私家别院构成了以山为主的风景区。在节日或平时都吸引了大量游人来此登高览景,历史上著名的太平公主也因留恋此处美景而在此添建亭阁,营造了太平公主庄园。
唐代长安集文化、自然于一体的各种多元风景名胜,增加了官僚、民众的日常生活情趣,致使这一带各类文化旅游活动趋于繁盛,这里留下太多值得后人回味的故事,旅游活动中表达着唐代众人最真实的情感,也见证了大唐的昌盛与衰落。随着唐末长安城的毁灭,各种园林建筑也被破坏殆尽,各项旅游活动也逐渐沉寂下去。
百姓、贵人,诗人同游的盛景——唐代多种层次的旅游
长安是唐帝国最为繁荣的旅游城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和遍布周围的店肆、驿站为旅游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粗犷爽直的民族性格特点使得唐代统治者更具开放包容的心态,对旅游活动亦是如此。
总体来看,长安旅游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等特点,多层次即旅游主体的多层次性,既包括长安及其周边居民,也不乏远道而来的各国游客,在这其中有以帝王贵族、各级官员、平民百姓、各国游客为广泛参与,不同的旅游主体也形成了多类型的旅游活动。
唐代帝王极为好游,既有“泰山封禅”之类的远游,也有曲江、骊山之类的近游,但由于身份、地域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多以京城周围的游猎、宴游为主,后期也以东都洛阳为多。每年农耕节气或重大传统节气时,天子都会在郊区的祭坛举行盛大的祭祀,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既已出宫,皇亲贵族便会借此机会游玩赏景。
以科举著称、诗文见长的唐代有着浓郁的浪漫氛围,大量的士人文官成为长安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群体,他们以舒展的姿态踏遍中国的大好河山,尽情挥洒自我,成为继魏晋南北朝文人态游后的又一个高峰。与前者不同的是,唐代士人文官似乎走出了局限于自我的价值观,开始以更为豁达的心胸寻求自由。白居易在与好友同游后赋诗以纪念:
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行到曲江头,反照草树明。南山好颜色,有心情。水禽翻白羽,信马悠悠行。
长安城内众多的平民阶层也是长安旅游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当然,像我们这样的平民老百姓,身份等级不高,所以外出游玩并不会像天子、官员一般声势浩大,但百姓的旅游与之相比更生活化、多样化,也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一个城市的节庆风俗。
长安百姓的旅游活动大致可分为节庆出游、传统节气出游、季节性郊游等。古代新春佳节应该是最为盛大和热闹的节日,说到节庆游,不得不提每年正月十五的灯节。每到此日,唐代一贯的宵禁制度就会放松,上到皇帝官员,下到平民百姓都可外出游玩直到夜幕降临,满城灯亮。
唐朝是个气度非凡的朝代,统治者不仅对内安抚民心、促进经济,对外也采取放开包容的政策。大唐先后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外交关系,包括朝鲜、日本、印度、波斯、大食和非洲各国以及欧洲的东罗马帝国,因此每年都会有络绎不绝的各国游客前往长安观光旅游或定居生活。
结语
经过我的描述,相信你们已经对长安城非常向往了吧?就像那些走在长安街头,目不暇接的外国使者一样,唐代长安的旅游可以称的上是古代中国旅游活动的最高峰,唐代长安旅游文化内容丰富且内涵深刻,是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表现。
透过旅游文化这一扇窗口,我们可以窥探唐代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生活。唐代人民把最普通、最常见的旅游活动演绎成了具有广泛和深刻内涵的旅游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古代旅游文化中占有不可逾越的地位。
参考文献:
《城南游记校注》
《全唐诗》
《关中胜迹图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