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在统一后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先讲一段野史,据说秦统一后,民心初稳,但坊间仍多有“诽谤”之词,更有术士求长生不老之药不成,怕被处罚,便散播谣言,说“秦始皇品行恶劣,大权独揽,残忍好杀,这样的人怎么配长生呢?秦始皇哪儿吃过这亏啊,“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对于秦始皇来说,你骗我钱,骗我封你高官,也就算啦,还敢诽谤我的人品、德行,是可忍孰不可忍。俗话说“读书人的笔,胜过士兵腰间的刀”,面对儒生们的诽谤,秦始皇极为恼怒,便心生一坑儒计划。
陕西地处关中平原,冬季温度基本都在零度上下,这个时节,在古代要想看见点绿色,比登天还难,种植蔬菜就更别想啦;坑儒计划的关键就在这儿。
秦始皇命人在关中临潼骊山山谷中寻到一处温泉,此地常年温热,一年四季都适合种植作物,秦始皇命人在此种上西瓜,这里气温湿润,峡谷环绕,少有冷空气的袭扰,就算是冬季光照也足,有冬季种植西瓜的天然条件,不久,山谷中果然长出不少西瓜。
骊山温泉
正当儒生在骊山对冬季能长西瓜啧啧称奇时,早已埋伏好的秦兵一拥而上,将他们全部拿下活埋,这西瓜也就成了他们的陪葬品。秦始皇一生最大的污点“焚书坑儒”正源于此,史实究竟怎么样,我们已经无从考证。
不过今天我们说的主要是秦朝农业,抛开政治搏杀不谈,单从现代农业科学的角度来看,秦始皇堪称“大棚种西瓜”的祖师爷。连杀人计划都能种个西瓜出来,从侧面也可见秦始皇确实很重视农业发展。
下面我们就严肃地说说秦朝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历朝历代对农业都十分重视。而秦朝为华夏农业的发展在很多领域也算是开创了先河,尤其是在田制改革和创新种植方面为后辈们奠定了良好的发展思路。
古代耕种场景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初,各行各业一片凋敝景象,为了快速恢复连年的战争创伤,开始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包括以农业生产来评估官吏的表现,鼓励农民开辟荒地,鼓励私田制以增加财政收入。
秦始皇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农民只要向官府申报土地数额,并按时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官府的承认和保护。
刚统一时六国的贵族都受到了一定程度打击,各国大批豪绅因为各种原因迁到关中等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推动了农业的快速恢复。在秦朝拥有大块土地的豪强基本都是有战功的家族,人数并不是很多。
所以小块土地耕种谋生的老百姓占了绝大部分,这些老百姓由各级官府治理管辖,而他们才是恢复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在古代农业要想发展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1、水利灌溉的建设。2、铁制农具的推广。3、耕牛的普及。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历代国君都把农业作为治国之本,非常重视水利建设,推广铁器和牛耕。
战国时代所修建的都江堰灌溉系统、郑国渠以及其他数以万计的陂池沟渠,直到秦统一后仍在发挥作用。而且,秦始皇为了配合水陆交通,又在陇西、关中、巴、蜀、黔中、会稽等郡修建了大批新的水利设施,使更多的农田得到灌溉,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规模。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的都江堰
铁制的农具在战国已有普遍使用,但是器型和便利性还是处于比较简单的起步阶段,到了秦代的铁农具又有发展。如常用的铁犁铧、铁臿、铁锄、铁镰等在器型上和实用性上都有了一定改进,并大面积进行了推广。铁农具的使用,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深耕细作、增加耕作效率提供了便利条件。
古代铁犁
在古代,铁器属于管控物资,官府对铁器的使用都十分严格,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凡是铁器损坏、丢失,都必须上报,并根据情况分别处理,说明秦朝非常重视铁器的分配管理。
在秦朝使用牛耕已经有了一定规模,而牛是很重要的耕地资源,所以在古代还没有机械耕地的时候,牛的地位是很高的,秦律规定对偷盗、屠杀耕牛的人必须判重罪。
耕牛是重要的农耕资源
专门从事饲养耕牛的农民必须确保每年牛的繁殖率,负责农业的官吏会定期进行考核,对饲养好、繁殖率高的予以奖励,饲养差繁殖率低的给予处分,这一举措为农业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在秦代的耕作技术在战国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相关农业官吏已经会根据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时令,指导农民合理耕作,并对如何搞好田间管理,保护农作物生长作了若干规定。
吕不韦是秦朝的重要人物,其主编的《吕氏春秋》,其中《任地》、《辨土》、《审时》等篇,都是记载农业耕作技术的专著,记载了改良土壤、适时种植、间苗保墒、除草治虫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由此可见农业在秦朝受到的重视是空前的。
在秦朝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就是粟,当时的产量一般每亩产粟一石半,折合今天每亩大概就是140斤左右,这产量在当时已经很厉害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秦朝存放在各地官仓中的积粟非常丰富。秦始皇的统治中心在关中地区,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古代晒粮食
据《汉书-地理志》说: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秦代对农业的重视,为大秦朝储备了相当丰厚的粮食。当时储存在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秦故都)的粟有二万石一积,咸阳的有十万石一积。
秦朝的兴农举措不仅使关中储粮丰厚,也使中原、巴蜀地区粮食储备充足,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秦朝快要灭亡时陈留尚有秦朝积粟数千万石,其时南阳宛地亦人民众,积蓄多,楚汉决战前夕,彭越攻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而秦建于荥阳、成皋间的敖仓是当时最有名的粮仓,积粟甚多,刘邦曾据敖仓之粟打败了项羽,后来英布叛汉时,仍有人提出据敖仓之粟是成败的关键。可知秦汉之际十多年间,敖仓之粟取之不竭,其存粮是非常之多的。
另巴蜀地区也是秦代的重要产粮区,《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史记-高祖本纪》还记载,因汉初饥荒严重,高祖遂令民就食蜀汉。说明秦汉纷扰之际,这里的粮食积累仍然丰富,农业生产相对稳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