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开创者,他在世期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影响甚广,但是关于他的评价却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统一六国、建大一统,雄才伟略,也有人说他焚书坑儒、大修陵墓,罔顾人命,功过相较究竟如何,我们今日暂且不论,让我们一起来聊聊中国史上耗用无数人力物力,历时十年而成的第一座帝王陵—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所处地理位置环境优越,植被葱郁,谷峰相对,山脉相称,层峦叠嶂,其状似佛祖座下之莲,而秦始皇陵犹如花蕊坐落于这峰峦之中,其面向渭水,背倚骊山,仿若浑然一体。
秦始皇陵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陵冢覆斗形,总高五十余丈(约米),其规模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其顶以奇珍异宝布日月星辰之象;其墓室极深,其底灌水银以造江河湖海之势;其内以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其室设百官之位次,又辅以精巧机关无数。可谓是天文地理、人伦纲常俱应。
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只是秦始皇祖籍河北,定都咸阳,又为何将陵墓修建在了骊山呢?
1.是为长生故?
根据《王子年拾遗记》中的记载:“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睹。曰:“臣少时蹑虚却行,日游万里。及其老朽也,坐见天地之外事······以万岁为一日······始皇曰:“此神人也。”弥信仙术焉。(《王子年拾遗记》的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被后人多引为故实。)
概述下来讲的就是,秦始皇在接受宛渠人的帮助时,见识到了宛渠人不同非常人的能力,了解到了他们族人皆是长寿之人,十分艳羡他们的寿数,对此心向往之,所以才一直想方设法的寻仙问药,渴求长生不老。
据历史文献记载,秦始皇自完成国家统一霸业后就开始了东巡之路,而秦始皇在泰山封禅祭拜天地后出巡东方的那次途中,相信了长生不老的传说,开始了一辈子的寻仙求长生之路。
秦始皇东巡路上,曾临至碣石,也行至琅琊,也曾派徐福,一路向东,渡黄海,找寻长生不老药;遣卢生,入海寻觅“高誓”、“羡门”两位上古仙人。
只是徐福一去不回,卢生寻求未果,这使得秦始皇对寻仙之事更是念念不忘,难以释怀,最后生命也是结束在东巡的路上。
而秦始皇陵正是坐西向东,便有人传说秦始皇是依然念想着寻仙之事,希望身后可以亲临仙境,得以长生。这虽然只是人们的一种猜测,但是也不无道理。
2.是为金玉故?
《荀子·礼论》有言:“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其意为,古代人崇信着事死如事生,认为死者在阴间过着的是和阳间一样的生活,而秦始皇陵内的设置更是对此观点加以印证。
结合《水经注》记载:“秦始皇大兴厚葬······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认为秦始皇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骊山,是因为骊山盛产黄金美玉,秦始皇死后也想坐拥黄金美玉。
他的这种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但是经过后来的研究发现,骊山自古以来也没有盛产金玉之说,所以很多学者也对此提出了质疑。
3.建陵之谜
目前很多研究者认为,秦始皇之所以将陵墓地址定在骊山,是经过综合考量的,是丧葬礼制与风水学说双重考量的结果,这也是目前为止最为科学、严谨的观点。
在古代,丧葬礼制有着严格的尊卑次序规定。《礼记》有载;“南向北向,西方位上”。
所以,一般尊长陵墓都在西方,而地位相较低者在东方。《论衡》中对此的记载则更为明晰:“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
意思是,宣太后,即秦始皇的高祖母希望其陵墓可以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也是按照“尊者在西,卑者在东”的原则安葬的。据考证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高祖母宣太后以及父亲秦庄襄王都安葬在芷阳一带,而按照当时的丧葬礼制,秦始皇是晚辈,只能安葬在芷阳以东,而秦始皇陵所建之处正是这个方位。
风水有言:“有山无水休寻地,未看山时先看水”。由此可见有山有水,既是人民群众普遍向往的优美环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则,而“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一个定位,简单来说就是陵墓四面皆环山、明堂要开阔的原则。
而一些注重理气的风水理论讲求藏风聚气,《葬书》有言:“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其意为水的面积越大则聚气可厚,财富也会随之越厚。
据说秦始皇曾经下令,命年逾八十的老臣赵康,走访大江南北,广寻风水大师,来确定陵墓地址,虽然未能找到完全自然地符合条件的地理环境,但是赵康还是用人力堆砌出了而今,南靠骊山,南面靠山,东、西、北三面环水(东面是人工精心打造的鱼水池)的秦始皇陵,这正是“依山傍水”以造陵的典范。
所以目前很多专家学者认为秦始皇之所以选择在骊山修建陵墓,也是受到了这种风水学说的影响。
此外,现在我们依靠现代技术经勘查发现,从太空俯视而下来看,自骄山起,至华山停,其廓宛如腾天巨龙,而这座帝陵恰好修建在龙首位置,古人对风水学说十分信奉,对陵墓的选址极其讲究,也更是笃信龙脉可聚天下之气,秦始皇也认为陵墓修在此处可保秦朝千秋万代,所以将陵墓修在骊山,也未可知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