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曾诞生过数不清的名人轶事,有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然而在这些名人轶事之中,其实有不少都是虚构的。接下来,便为大家简单讲述三个家喻户晓,但其实是虚构的名人轶事。
故事虚构:“烽火戏诸侯”其实只是一场王族内乱
受《史记》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亡国,这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也早已是家喻户晓,但《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的相继问世,却表明所谓的西周亡国,不过是一场王室内乱而已。
周幽王继位之后,重用佞臣虢石父,反而将劝谏的大臣褒珦关押了起来,褒族人为营救褒珦,便将褒姒献给了好色的周幽王,褒珦这才得以官复原职。周幽王得到褒姒之后,对其宠爱有加,两人生有一子伯服。后来,在褒姒的蛊惑之下,周幽王废除了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同时下令废掉申侯(王后申氏之父)的爵位。
褒姒为了确保儿子顺利继位,又蛊惑周幽王处死申氏和宜臼,申氏只好带着儿子逃回申国。周幽王十一年(前年),周幽王出兵包围申国,要求申侯交出废太子宜臼。申侯虽不愿交出宜臼,但又自负不是周幽王对手,于是联合缯国及犬戎共同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和褒姒之子伯服均被斩杀于骊山之下。犬戎攻入镐京,大肆劫掠一番,俘获褒姒而去。
周幽王死后,申侯、缯侯、许文公等立宜臼为周天子,是为周平王;而虢公翰等则在携地拥立周幽王之弟(另说其子)姬余为王,是为周携王,周王室出现“二王并立”局面。后来,晋文侯姬仇杀死周携王,周平王这才拥有了正统之位,但也正因周平王有弑父杀君的恶名,导致列国不再朝拜周王室。而所谓的“烽火戏诸侯”,应该是周平王或拥护周平王的势力,为了贬低抹黑周幽王所创造的。
故事变味:“孟姜女哭长城”被改得面目全非
作为“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但在流传的过程中,故事也早已被改的面貌全非。其实,“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是“杞梁妻哭夫”,而原本的故事不仅没有“哭夫”、“投水”等事,而且与修筑长城也毫无关系。
“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杞梁妻哭夫”出自于《左传》,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四年,前年)秋,齐国将领杞梁跟随齐庄公讨伐卫国、晋国,夺取朝歌后于次年班师,回国途中又突袭莒国,然而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杞梁战死沙场。两国讲和罢战之后,杞梁尸体被运回齐国,杞梁妻哭迎丈夫灵柩于郊外道路,齐庄公也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丈夫对国家有功,齐庄公派人于郊外吊唁太过敷衍,因而予以拒绝,齐庄公于是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将杞梁安葬于齐都临淄郊外。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的重点却一次次的偏移了。到战国时,原本的故事中开始被加入了哀哭一段,而此后故事的发展,便被这个“哭之哀”给带歪了。西汉末年的刘向在《烈女传》中,在原本的故事之后又加上了一段,杞粱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结果十天之后“城为之崩”,而这也是最早记述崩城之事的。
到了唐代,“杞梁妻哭夫”这个故事再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杞粱由春秋时的齐人变成了秦朝的燕人,杞粱妻则开始被称为孟姜女(另说孟仲姿),杞粱也不再是战死沙场,而变成了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更重要的是崩城开始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
而到了明朝时期,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开始修筑长城,导致民怨沸腾,于是“城崩”变成了“长城崩”,杞梁则变成了“万喜梁”(或范喜梁),此外还增加了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
人物虚构:“吕布戏貂蝉”中貂蝉乃虚构人物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吕布戏貂蝉”得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貂蝉也得以位列“四大美女”之一。受此影响,使得大多数人认为,董卓之所以被吕布所杀,正是王允以貂蝉挑拨吕布和董卓关系的结果。
事实上,“吕布戏貂蝉”这个故事版本众多,而其中尤以《三国演义》版本最为出名。在《三国演义》中,貂蝉是因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的宫女,后被司徒王允收为歌女。王允为诛杀董卓,将貂蝉收为一女,定下美人连环计,先将貂蝉暗中许给吕布,再明将貂蝉献给董卓做妾,而貂蝉明着委身于董卓,暗中却和吕布眉来眼去,周旋于父子二人之间。后发生“凤仪亭吕布戏貂蝉”,董卓撞见两人私情后矛盾爆发,吕布则在王允说服下杀死董卓。
事实上,这个故事完全就是虚构的,就连“貂蝉”这个人物也大多为虚构。根据《后汉书》的记载,董卓和吕布之间的矛盾的确涉及到了一位女子,但该女子的身份却是董卓内宅的婢女,且并未明确记载姓名。后吕布与董卓矛盾全面爆发,这才求助于王允,王允则利用双方之矛盾,指使吕布将董卓刺死,而这名并没有被记载下名字的婢女,则很可能是貂蝉的原型。
正史之中,关于该女子的记载也仅有《后汉书》这一段,此外再无涉及。此外,吕布的正妻,其实并非该女子,《英雄记》中有“以魏续有外内之亲”的记载,因而推测吕布正妻应该为魏续之妹,但同样没能留下名姓。
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上,有着太多虚构的名人轶事,即使有的故事能够找到原型,但也因流传过程中的各种原因,而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除了以上几个故事之外,最为典型的还有“花木兰”、“杨家将”、“包拯”等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