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时节,古城西安游人如织。以骊山为背景的大型水光歌舞剧《长恨歌》闻名遐迩,华清池温泉更是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旅行疗养。

喜闻老将军中奎六伯在临潼疗养,想见见我八十多岁的父母。六伯在少时离家,投笔从戎,转战南北,戎马一生,官至少将,离开家乡六十多个年头。如能安排他们在异乡相聚,也是一桩可遇而不可求的美事。

听老父亲讲,我家和姥姥家与六伯家从小都是前后院的老邻居,他们孩童时就一起玩耍,一起上学,两家几十年都是世交。六伯探亲回乡时,也曾专程步行到我家看看,在院子里站一会儿,和我父母唠上几句家常话,很想停留又很难停留,身不由己,来去匆匆。这次老哥俩如能在西安见面,也是难得的机会,一定要见见面,叙叙旧……

记得年暑假,刚刚军校毕业的我在老家第一次见到将军六伯,当老人家得知我在上军校时立功入党,亲切地拍着我的肩说:“咱老党家的女兵赛木兰啊”。年仲秋节前六伯回乡,还专门把我父亲等几位发小召集到一起,照相留念,看到父辈们从玩泥巴的少年到今天白发苍苍的老年,肩并肩站在一起的亲切,他们之间这份挂念,这份亲情,从未间断。

去年郑州八届会,六伯得到消息后出钱出力支持家族事业,不但捐资1万元,还把珍藏的幅价值不菲的墨宝全部捐给八届会助力,让所有的党家人非常感动。郑州八届会期间,作为河南省宗亲理事会特邀的"善学勤耕好家庭"接受颁奖表彰的父亲,原计划与六伯在郑州聚会见面,却因身体欠佳未能如愿,只好由我代表到会。六伯见到我第一句就问:“凤玲,我那三兄弟身体可好,我那老姊妹(我妈)跟着你享福了,很想见他们啊……”。

6月24日上午,和六伯约好了时间,我和爱人陪父母驱车前往,一路上父母高兴地念叨着,像兴奋的孩子。车驶进了疗养院,六伯让我们在康复中心等候,当六伯健步走来时,三位老人互相愣一下,竟然不敢相认,瞬间又同时伸出双手紧紧的握在一起,“变样了,变样了,不敢认了”,从骊山脚下传来老人们喜悦爽朗的笑语。

时间是十点一刻,离午餐时间还早,我们便在华清池骊宫坊喝茶聊天,老人们兴致勃勃地聊着小时候一起玩泥巴、拾柴、拾粪,割草、喂牛,一头挑着高粱秆一头挑着粮食去学校的往事,那些孩童时无法忘记的苦难岁月,愿您归来依旧是少年,历经沧桑却没有了辛酸,只剩下美好的回忆。

从他们的皱纹里,从他们的白发中,从他们不再挺拔的腰杆上,我读懂了他们一辈子吃的苦受的罪,也读懂了他们的坚强与豁达,乐观与善良,更明白了“尽孝不能等,陪伴才是最真情”这句话的涵义。六伯退休后老有所养,老有所学,乐观豁达,游历山水,作诗习字,以文养生。

六伯知道我是作财务后勤工作,特为我和父母亲分别题写赠送“诚信为天”、“崇德尚义”、“琴焦无俗韵,松古有劲风”的墨宝,我也把著名军旅画家殷树峰的《骏马图》回赠六伯,“骏马奔驰万里,长啸明月清风”,应景六伯廉洁奉公的戎马生涯。我们在古色古香的国花骊宫坊合影留念,并在此共进午餐。

考虑到三位老人都八十多岁了,午餐后没敢停留就送六伯回疗养院午休,我们也返回西安市区。本想一起转转,但老人们嫌天气太热,担心身体吃不消,只好等下次再安排。我希望老人们把身体调养好,我还有福分陪着他们一起去韩城的党家村走一走,去东阳叔的党家博物馆看一看,我想这个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注:作者党凤玲系《党氏家族报》首批特约通讯员

让党氏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党氏!《党氏家族报》年筹办,年正式创刊,铜版纸彩印,全国最好的家族报。党氏家族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