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白癜风怎样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40323/4359108.html

朝代兴衰更替,人间桑田沧海,然而,在十几层楼高的地下,却有一座千年风霜难以侵蚀的地下宫殿,封闭保存了一个古老帝国的荣耀、智慧,还有它数不尽的秘密……

地宫外围的奇观

提起秦始皇,总是和无数的“第一”及“唯一”联系起来,他是名符其实的“始皇帝”,是本次人类中华史上第一位皇帝(“皇帝”这个词,就是他创造出来的),也是当时地球上唯一的大帝国的皇帝。

秦始皇陵封土北侧正面。

在世时,秦始皇创下了很多史上第一,他首创的皇权、法律、经济、文字货币及度量衡体系,绵延到了他以后的历朝历代。他即位初就开始修建陵墓,死后,他留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蕴藏最丰富的陵墓,总面积相当于78个故宫。

兵马俑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苍凉的骊山山下,随着从黄土中探出的陶制人头俑的被发现,一个沉寂千年的庞大军团从地下涌出。

当考古工作者努力数十年,终于还原兵马俑时,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些黑暗中保存千年的陶俑,其璀璨姿采,几乎来不及拍照,瞬间就归于暗淡。原本彩绘丰富的陶俑,出土15秒后就开始失色,4分钟内脱水、起翘、剥落,突然一下子就由色彩缤纷变成了灰黑色调。如今面世的兵马俑,都是被氧化后的,原本衣饰艳丽,表面有粉绿、朱红、粉紫、天蓝等十几种颜色。

残存在秦俑表面的紫色,被叫做“中国紫”,经考证是几千年前的人工合成颜料,难道那时秦人就掌握了颜料的化学合成技术?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展厅。

这个被称为“世界文化遗产八大奇观”之一的兵马俑坑,面积广达2万平方米以上。一尊尊兵马俑仿真人身高,最高达1.8米左右。塑造风格古典写实,栩栩如生,神态各异。从泥塑、晾干、运送到焙烧,兵马俑是连续制作的,即使在现代,这种工艺也是难以企及的。

七千多披甲执锐的陶俑,加上硕大齐身的陶马战车,军阵俨然,虽是静止凝固,却仿佛动地而来,随时准备迎敌陷阵。二千多年来,在始皇陵地宫的米外,他们在黑暗中戍卫着千古一帝。

奇怪的是,这个庞大的地下军团,与整座陵园的方向一致,面向东方肃立,这是为什么呢?

秦铜马车

上世纪80年代,在深7米的地下,大型秦铜马车被发现,包括两乘铜马车,八匹铜马、两个铜御者。它包罗了中国青铜史上所有的铸造技术以及装饰工艺,堪称“青铜之冠”。

铜车马一号车。

一号车,古称立车又名高车,由个零部件组成。车上装备齐全,有驽机﹑剑﹑盾牌等防卫武器。

一号车上的伞可随太阳转动而自由转动度,伞柄上装有双环插销,可以灵活轻巧地从车上取下或插上。伞柄中间装置有短剑,可以防身。一个简单的伞柄,就创造了几个世界第一:历史上最早的暗锁装置、最早的沙滩式遮阳伞、世界第一把子母加双销钉扣等。

铜马的笼头是由众多小金管和小银管组成,以子母卯形式环环相连,堪比现代表链的精细。秦人如何将熔点不同的金与银焊接在一起?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由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成,用放大镜观察,未见表面有锻打痕迹,对接面合缝严密。那时没有车床、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呢?专家们利用现代技术,至今也未能将这些细节完整复制出来。

铜车马二号车。

二号车古称安车,是带有篷盖的豪华车,堪比现代的“软卧车”。分前后两部分,前室供御者乘坐,后室四周用墙板封闭,供车主人乘坐,前面及两侧开窗,后面设门。车窗以推拉方式开合,出土时,车窗尚能自如推拉。窗板铜片仅厚至0.12到0.2厘米。龟背形的顶棚,为一次性铸造而成,最薄的地方为1毫米,最厚不过4毫米,此浇灌技术在今天都无法被模仿,秦人是怎么做到的呢?安车由个铸件组成,许多零件都与现代使用的相似,如此精密的零件,现代也只有精密机床才能做得出来。

两车均通体彩绘,而且彩绘不只是为了美观,还有防锈作用。

青铜剑

挖掘兵马俑一号坑时,一把青铜剑被一陶俑压弯了,陶俑抬起后,一瞬间,这把青铜剑竟神奇地反弹变直了。匪夷所思啊,因为这种被称为“形态记忆合金”的技术,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发明出来。

始皇陵出土了19把青铜剑,游标卡尺测量发现,剑身的八个棱面,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

出土的青铜剑除去土銹,光亮如新,锋利得一下竟可以将19层报纸划破。经检测,这些青铜剑表面,被发现涂有一层厚约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铬,可以使剑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德国为增强合金抗腐蚀能力,年才成功研制了现代镀铬技术,美国人是年才掌握了这一工艺。

石铠甲

近年,一个距始皇陵封土米的陪葬坑被发现,面积达多平方米,里面密集叠压了上千件石质铠甲、石胄、石头盔及披在战马身上的石马甲,都是用切削打磨的青石面制成的。

秦始皇陵出土的石铠甲。

石铠甲有护胸的前甲、护背的后甲,还有护肩膀的披膊甲,上下翻动非常灵活,每一石甲片的弧度都不一样,根据人体不同部位设计成不同的形状,有长方形、方形、等腰梯形、圆形、覆瓦形、弧形、尖尾形等,每个甲片都有方形或圆形的小孔,用扁铜丝连缀在一起,陪葬坑内的铠甲和甲胄甲片总数超过万片。

实验发现,手工加工一件有片的甲衣,需一年时间。那麽如此工艺高超的石质铠甲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地宫外侧就发现了如此之精美豪华的随葬品,而对秦始皇陵的发掘,目前只占总体的1%,那么,地宫内部又有多少宝物?

神秘地宫

在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里面、在数百座地下陪葬坑中间,就是恢弘神秘的始皇陵墓了。它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格局仿秦都咸阳,朝向是坐西向东。中国古代以朝南为尊,历代帝王陵墓的格局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选择坐西向东呢?

《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即米左右,周边米。但两千余年的水土流失,使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还多。最新考古勘探表明:始皇陵墓地宫东西长米、南北长米,规模相当于五个国际足球场。始皇陵是竖穴式墓葬,从上至下,最深处为陵冢主室。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

《汉旧仪》记载,秦始皇50岁生日时,丞相李斯禀报:我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深极不可入”,即深至不能再挖。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那到底多深啊?在《史记》中,说始皇陵“穿三泉”,“三泉”有多深呢?

学界说法不一,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等三位科学家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至米,这一推测被称“天方夜谭”。国内专家则认为地宫深度在20到50米之间,也就是说,地宫可能距地表以下十几层楼的深度,高度约五层楼。

秦始皇陵挖掘现场。

如此庞大的地下宫殿、如此深度,秦人如何解决地下水堵塞及渗透问题?

历史上,关中地区曾遭受过八级以上的大地震,始皇陵墓室没有坍塌,内部也没有进水,这种大跨度的无钢结构,靠什么保存得完好无损?

专家们曾用核磁共振,给始皇陵做过一个全范围的“CT”,发现环绕地宫的一段,明显能看到有热反应。这表明,二千年以前的一些设施,至今还在运行,那又会是什么呢?

暗弩

漫长岁月中,没有证据证明始皇陵被挖盗过。秦陵地宫的第一道防线,相传是用沙子在周边形成沙海,使盗墓者无法透过挖洞进入墓室。

即使越过第一道防线,进入了古老幽深的地宫,也无法确定能否生还。史载地宫墓门内外、通道口等处,都有重重机关,安置有触发性暗弩,一旦触碰,预置暗弩就会立即自动发射,射死侵入者,与暗弩配合的,还有陷阱。

兵马俑坑曾出土过一种劲弩,射程大于.6米,张力超过斤,单靠人的臂力,根本无法拉开。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关使之丛射或连发,就可以无人操作而自行警卫,这是史上最早的自动防盗器,二千多年前,秦人就能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

一个重要问题是:那些暗弩藏在哪里?如何探明危险的陷阱?如果真的打开地宫,那些防范入侵的机关现在是否还能发挥作用?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史记》记载,地宫里“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一种解释是,地宫墓顶对应当时的星宿天象,人工用硕大的夜明珠及闪耀的宝石,砌筑了日月星辰,而地面,则布满了水银灌注的山川河流。

古人的“天文”、“地理”,绝非当今天文、地理学家用现代科学所能臆测的。信神敬神的古人,普遍以占星来预测人世变迁、吉凶祸福,帝王将相以观天象所得到的神灵启示,指导国家政事,连普通百姓都通过观天象,预测自身命运。

比如,史载公元前年,惊现“荧惑守心”的天象,就预示了始皇帝的驾崩。“荧惑”,指的就是火星,“心”,指的是二十八宿之中的天蝎座,包括三颗星。荧惑守心,即火星停留在天蝎座中间,古人认为这是大凶之兆,轻有战乱,重则皇帝驾崩。而按照现代人的理解,“荧惑守心”不过也就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而已。

现在发现的秦帝国全天星台,综合了中国古代对天文宇宙的所有观察,现代人根本无法破译其中玄奥。比如,秦始皇陵、秦咸阳宫以及坐落在江苏连云港的“秦东门”,三者近乎在一条直线上,都是北纬34.2度左右。那时没有纬度的概念、没有现代测量仪器,古人如何测出了这条纬度?又如何能掌握如此高精度的地表测量与计算技术?

研究发现,始皇陵封土附近的汞含量,是其它地区的8倍,越往地下,含量越高。更奇特的是,始皇陵内水银分布探测图,竟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疆域图,有着惊人的相似!

此发现证实,司马迁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比现代科学家想像的更准确。司马迁记始皇陵以水银作为“百川江河大海”,并“相机灌输”。按字面理解,就是有一种机械,可以推动水银流动,再用“灌输”反过来又推动机械运动,往复不已,达到水银流动不停。

那么,在幽深的地下,地理呈现宛若秦朝疆域图,水银灌注的河流通过机械运动循环流动,环绕着皇帝的棺椁,其壮观玄妙难以想像啊。

据科学推测,地宫中的水银可含量能在百吨以上,它不仅仅是为了营造江河湖海,而且0年来一直在蒸发,它产生的大量剧毒气体,也可以防止盗贼入侵。地宫中弥漫的水银气体还可使尸体和陪葬品保持长久不腐。那么,如此巨量的水银从哪里来的?

如果真是这样,进入地宫,即使躲过了暗弩陷阱,也难防范扑面而来的有毒气体。

但这一切也仅仅都是推测而已,真实情况可能完全颠覆我们的常识。

秦始皇的遗体

墓顶是日月星辰,飘摇于水银的山川河流之上的始皇棺椁会是什么样子呢?“冶铜制其内,漆涂其外”,“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是《史记》对始皇棺椁的记录。如果棺椁真是青铜打造的,那其规模超过司母戊鼎好几倍,应该是中国体积最大的青铜器了。

始皇帝的遗体,“披以珠玉,饰以翡翠”,头戴着翡翠制成的头冠,盖着珠玉串成的被子。按照推理,西汉女尸都能保护得很好,秦代肯定也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始皇帝的遗体应该也会保存完好。

始皇帝熟悉道家理论,曾与“万岁为一日”的外星人有过接触,他对生死的理解、对时空的认识,肯定与现代无神论者完全不同。

二十多岁就开始求仙寻道的始皇帝,对修道之人非常敬重,他常与道家名人一起讨论真人修道之理,“千岁翁”安期生,就曾与始皇帝在崂山“语三日夜”,畅谈修炼养生之道。始皇帝也曾足不出户待在咸阳地宫里,一面批阅奏章,一面“接引”神仙,不许外人打扰。

修炼养生的始皇帝服制丹药,丹药是传统医学中的一种药物,服食后能排出体内废物与毒素,同时丹药里也含大量的汞,在体内也有防腐作用。

昼夜光明的地宫

《三秦记》说,“始皇冢中,以夜光珠为日月,殿悬日月珠,昼夜光明”;始皇陵地宫里还有长明灯,《史记》载,“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长明灯的燃料用的人鱼膏,一种说法是以鲛人的油脂炼制而成。鲛人,在《山海经》、《大德南海志》、《元史》、《搜神记》、《述异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据说是东海中一种鱼尾人身的神秘生物。

现代科学认为燃烧需要氧气,但地宫长明灯能永不熄灭地燃烧,也许用了现代人难以想像的方式,这不是不可能。

置长明灯象征永远明亮。

《拾遗记》记载始皇帝曾召见过宛渠异人,他们的能源非常先进,只需“状如粟”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宛渠异人,很可能就是现在所说的外星人,他们有可能为秦国提供了先进的科技。

地宫有没有空间?

当年始皇帝问李斯陵墓修建得如何时,李斯回答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那说明地宫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宫殿,是有外壳的。

但勘探表明,秦陵地宫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墓室内外应该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

那么,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

地宫珍宝有多少?

史载地宫“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以现代人的经验,是难以想像的,现仅举几个史书所涉及的例子。

夜明珠

齐威王跟魏惠王一起打猎时,魏惠王闲聊说,别看魏国比齐国小,但直径一寸的夜明珠就有十颗,夜里,一颗夜明珠就能照亮前后十二辆车子。

魏国被秦国收复后,这些夜明珠就全归秦国所有了,会不会就在地宫里起照明作用,悬在秦始皇的墓顶做了日月星辰?

大禹所铸九鼎

相传夏朝的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并铸九鼎象征九州,还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刻于鼎上,所以九鼎成了中国的代名词,是至高皇权统一国家的象征。

秦朝之后,九鼎就消失了,也许就陪葬于秦始皇地宫?

诸子百家的原始典籍

为保护正统文化、统一原六国的文化规范,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理了一批骗人行诈的术士与腐儒。但从李斯上书可知,当时秦国所有书籍,包括明令烧毁的,在秦宫都留有完整备份。

地宫里,很可能就有真正的诸子百家典籍,包括许多上古失传的典籍,如传说中的《三坟五典》和《太公阴符》等,这些先秦古籍如果出土,也许会解开许多历史之谜。

金凫雁

正史留下秦始皇陵的“黄金为凫雁”之说,记载墓中有制作精巧的金雁,可以飞翔,几百年后,一位叫张善的三国太守,还见过这只金雁。

此事绝非虚妄,在春秋时期,鲁班就造出了能飞到天空的木雁,木雁一直飞到宋国城墙上。中国古代的墨子、张衡、韩志和、高骈等,也都曾制造出会飞的木鸟。可以推测,地宫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是今天的电脑遥控都无法相比的。

十二个铜巨人

始皇帝统一六国后,民间的兵器被收缴熔毁。当时的临洮县,报称有十二巨人出现,巨人身长五丈,脚印宽六尺,始皇帝认为是吉兆,下令将熔化的兵器铸成十二个铜人,摆在宫门外。一个铜人就重达二十四万斤。

秦始皇生前,十二个铜人被放在宫殿前,他死后,十二个铜人也可能放在其陵墓前。

关于始皇陵的历史记载和传说,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很多却被目前的科学探测及考古发掘所证实。所以,用“眼见为实”的实证科学,现代人根本就破解不了始皇地宫的奥秘,而解开这些埋藏于地下的巨大秘密,可能会帮助我们回归对古代中华文明的正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