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牡丹享有“国花”的尊崇地位。栽培牡丹起源于唐代。在唐代以前牡丹主要作为药物使用,其观赏价值尚未被人们发现。唐代前期,武则天最早将牡丹花移植到禁苑中,开创了牡丹人工培育的历史。牡丹从此成为中国重要的观赏花卉。
唐代是栽培牡丹的第一个兴盛期。全国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洛阳、杭州、成都、九江为次中心的分布格局。从唐代栽培牡丹走进人们视野开始,牡丹文化得到了一次大的发展。
唐代牡丹代表“富贵”的寓意也逐步形成,,成了中华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所以,这里我们有必要从各个方面来接触唐代牡丹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以便更好地展现唐代牡丹文化的全貌。
一、唐代牡丹园艺
有关牡丹的基本养护技术,唐人已经掌握了不少,甚至可以说相当熟练。这些基本技术的掌握,也造就了唐代牡丹的繁盛。每到牡丹花开时,是花农们最忙碌的时刻,为了使自己的花卖个好价钱,他们“上张握幕庇,旁织笆篱护。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想延长牡丹的开花期。因为,如果开花期间,升温过快,或是遇到阴雨大风天气,牡丹花期就会明显缩短,这种做法即使在现在依然适用,护花技术已经连同牡丹一起传到了南方。
由于牡丹的珍贵,所以在日常护理中,人们往往特别在意,甚至想出一些令人意外的护理方法。如天宝初年,宁王为防鸟鹊损害牡丹花,每“至春时,于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缀金铃系于花梢之上”以惊之。由此可见其惜花之情。不仅如此,这种做法还很快得到公认,一时宫内外竞相效仿。这种情况说明了牡丹在唐代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唐人还掌握了移植牡丹的技术。一般的,牡丹移栽的最好时机是在月下旬至月中旬,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过了这个时间,分株苗便会长势弱,抵抗力差,甚至引起全株死亡。而唐人显然已经很熟练的掌握了这种技术,正是因为具备了这种技术,牡丹才得以渐渐在京城传播开来。
在牡丹养护技术中,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南方牡丹栽培技术的积累。唐代中期,牡丹已经红遍京师,但直至唐末五代才传至南方,究其原因,除路途遥远等因素外,主要是需要解决一些技术难题。牡丹原产北方,为典型的温带植物,具有喜温耐寒,宜高燥俱湿热,喜光亦稍耐半阴的习性。
这与南方降雨多、夏季酷热的气候是不相宜的,因为土壤水分过多会引起烂根,乃至早期落叶而影响花芽的秋季萌发。所以要人为地采取措施,将其栽培在地势高敞、有适当庇阴的地方,而且土壤是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只有这样,牡丹在南方才能得以存活。这一点,唐人也做到了,当时的花工已掌握了牡丹南方栽培技术,而且运用得很好。
牡丹之所以受人所爱,关键在于其色艳、花香、造型重台、花朵硕大。而这些都不是野生牡丹所具备的,要具备这些,必须有相当的种花技术才行。所以花工在牡丹的改良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唐朝时期,达官贵人们为使家中牡丹繁盛,要雇用专人甚至专门人才去管理。
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唐朝时期。洛人宋单父的种植艺术,即是改良牡丹的颜色和品种,这是在人们喜爱有颜色牡丹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技术。另从宫廷内的人皆呼为花师,且上皇赏赐其千金的待遇可知,其地位之高,当在一般的园丁之上。
唐代牡丹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第一个发展高潮。不仅在骊山出现了种植牡丹上万株的花园,而且赏牡丹之风倾倒国都长安,乃至风靡全国。当时咏颂牡丹的诗文不少,而对牡丹品种的记载却极少。不过唐代牡丹“变易千种”,品种已较为丰富,牡丹花色也有较多变化。
就目前来说,我国牡丹形成了九大色系即红、黄、白、粉、紫、黑、蓝、绿及复色各色系又派生出不同的近似色。如此比较来看,唐代牡丹已经具备了其中的五种基本花色,并开始幻化出其近似色。这些都为后代牡丹花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唐人赏牡丹风尚
唐人赏牡丹风尚是自上而下的引导下形成的,以贵族豪门为主导,是都市繁华宴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时尚不仅表现为不知疲倦的宴饮游赏,还表现在不惜一切代价得到的行动中。
在皇宫里,皇帝以及嫔妃们共赏或邀大臣入宫赏花、饮酒、赋诗。宫外亦是如此,家中种牡丹的,会邀宾客至家游赏,并以此作为炫耀,各家亦互相攀比,名曰“斗花”。观赏自己宅中的牡丹并不能令人们尽兴,他们便会邀友去城中以牡丹著名的寺观赏花。
牡丹之美令人陶醉,令人不禁想自己也拥有这份美丽,所以,在人们观赏牡丹的同时,移植牡丹至家中是很自然的事情。此移植之风早已有之,先是武则天将牡丹移入宫中,继而公卿世家竞相移植,再是文人雅士们移之。总之,只要在人们能力的允许范围之内,他们就会不惜人力、财力。
做到这种痴狂的态度还表现在人们为得到牡丹“一国如狂不惜金的行为中。由于人们对牡丹的喜爱,使牡丹的价格高涨,牡丹花卉业在唐代也繁荣起来。当然,唐代牡丹花不是每人都能买得起的,一丛名品牡丹,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算起来数以万计。
当然,唐朝除了牡丹迷外,还有极力反对种植牡丹的人。王睿《牡丹》一诗也说“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易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白居易也高呼“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稿”。
三代以还文胜志,人心重华不重实。这种局面确实让有识之士为之担忧、害怕。他们怕人们玩物丧志,这在以农为本的社会中,理智地思考一下,确实不是一件好事情。
但诗人们一面理性地觉得对牡丹不应如此痴狂,另一面却抑制不住去观赏牡丹,赞美牡丹。白居易不也每年都要赏花吟诗作赋吗,而且他留下的赞美牡丹的诗歌很多,也很精彩。而这些诗句也恰恰从反面说明了唐人喜爱牡丹的程度。
三、唐代牡丹市场
中国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就开始了花卉栽培。后来,花卉种植主要集中在宫苑之中,民间栽培较少唐代时得到了较大发展。不仅京师长安的王室宫苑中栽种各种花卉,一般的士人家中也有了花卉栽培的记载。花卉栽培在唐代渐成风气,而且影响到社会风尚。
这时,城郊已经出现了花农,他们以种花、卖花为生,获利高于一般农民,已经成为了专业的花农。这时的花卉市场也在花农和消费者们的推动下渐次形成。特别是每到花开时节,花卉市场更是一片繁荣景象。而且花卉的价格也因品种不同或花卉供应量的多少而大有区别。
其实,关于花卉市场这一点,与当时士人的娱乐活动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如“移春栏”和“斗花”活动。“移春栏”是指每到春季,贵族子弟“求名花异木植于栏中,以板为底,以木为轮,使人牵之,自转所至之处,栏在目前”。
“斗花”是指当时一些显贵豪富,往往“以重金市名花植庭苑中,以备春时斗花取乐”。这两项娱乐项目都谈到要“求名花”、“市名花”,显然这些花是要买的。加之,牡丹在当时是很名贵的,自然是这些活动的主角。总之,唐代长安城内是一定有花卉市场的。
三、唐代牡丹诗歌
牡丹最初以花香型美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在其逐步普及的过程中,开始进入艺术领域,并在艺术的长河中留下其美妙的身影。在唐代牡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牡丹诗歌占有的分量最大,是今人探讨的重点。牡丹枝繁叶茂、色彩绚丽,让诗人们赏心悦目。诗人们歌咏牡丹,首先从牡丹的形貌之美开始。
很多牡丹诗就着眼于牡丹花色、香、型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然,诗人们并不只求形似,而是通过意会联想,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把物质外相与内质结合起来,由感官向心灵开拓,赋予牡丹以人格化的灵魂,写出了她们的风姿神韵,表达了对她们的喜爱之情。
当然诗人们在观赏牡丹的同时,不仅仅获得一种感官上的愉悦,还常常引发内心的触动。在这些咏牡丹以寄情的诗中,牡丹是线索和抒情的契机。这些诗往往更能描绘出牡丹的精神风韵,使其意味隽永,耐人寻味。
诗人们除借牡丹抒发一己之情感外,还常借题发挥,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进行嘲讽,以此讽喻时政,哀叹民生。因此这类牡丹花诗寓意更加深刻,有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内容。
四、总结
唐代牡丹的兴盛带来了牡丹文化的发展和兴盛。牡丹种植技术先进、观赏风尚形成、富贵涵义的初步倾向、诗词歌赋大量问世,这些使牡丹开始紧密地与中华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今天中华文化和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人们对牡丹的狂热在形成一种时尚的同时,也伴生了社会铺张奢靡这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牡丹诗,不仅让我们从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审美价值。
而且它还与牡丹有关的其它相关学科,如植物学、园艺学、历史地理、绘画、雕刻等一起构成一种极富时代和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还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