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没有贫富、没有阶级、没有形成国家,当然也就没有皇帝、君王。不管谁死了之后、或丢在洞穴之内、或者在山野之间,既无坟、又无墓,最多是用一些树枝柴草,将尸体覆盖一下而已。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不忍心死去的亲人、伙伴,被野兽撕咬,才使用挖坑掩埋的方式。但是,地上并未留痕迹,这就是“墓而不坟”。

相传孔子三岁丧父,成年之后就找不到父亲的墓地。为了使父母合葬,他寻访了许多当地的老人,最终才找到了埋葬父亲的地方。于是,为了不至于让后人,找不到祖坟,为了祭奠死去的祖先。孔子在父母合葬的墓地上,垒土成坟,并且种植树木以示标记。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春秋以前的丧葬制度,是“墓而不坟”,不留痕迹。所以,汉代学者刘向说:殷商的汤武不知葬于何处,虽然知道周文王和周武王葬于咸阳,但却寻不到墓地。

就连鼎鼎大名的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虽然在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有陵、有墓。但这3.6米的巨大坟丘,却是后人堆积起来的。

轩辕黄帝姓公孙,他修德振兵、抚恤百姓、平定四方,相传活了岁。是否死于桥山、葬于桥山,已无从查考。但从汉武帝起,就在这里祭奠他,此后多年,香火不断、代代祭奠。

直至今日,生活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华夏子孙,他们的心都凝聚在这里,凝聚在这古柏森森、绿荫拥翠的桥山。人们都怀着肃穆庄严之心,向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顶礼膜拜。

随着奴隶制的建立,宗法制度兴起。在夏商周时,墓葬制度也有了变化。由于,当时人们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依然存在。因此,他们相信君主死后,还是君主。而奴隶死后,仍然是奴隶。

基于这种认识,天子死后,随葬品用九鼎,诸侯只能用七鼎,以此类推。而残酷的人殉制度,也极为盛行。从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中,有关统计数字达多人,一次殉葬者竟多达人。

从考古发掘中,已经发现殉葬者总数,已超过人。这个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墓,除了有宏大的墓室,地面上有很讲究的陵园建筑以外,在它的墓里边埋葬了很多遗物。这些遗物都是当时高级的艺术品。

对中国古代陵墓影响最大的,小编觉得非秦始皇陵莫属,就从秦始皇的陵墓开始,中国帝王陵墓制度,基本上已经定型了。就是要有规模很大的地下墓室,在地面上用夯土堆筑坟丘,而且,基本形制是方形的。

辞海中对陵墓的注释是,陵、大土山或象山一样的土台。中国墓葬文化中,出现陵墓这一特殊词汇,是从战国开始的。赵国的君主肃侯的陵墓,开创了“以陵为寝”的先河。而把这一现象,变为帝王专用,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在此之前,天子诸侯为其先辈穿金戴银,尽其奢华而厚葬。目的是让祖先在阴间给予庇护。而到了秦始皇时期,这种意识的含义,就发生了变化,活人在生前,就为自己建造陵寝,表明皇权至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秦始皇认为,建造规模宏大的陵寝,不仅显示了皇权的威严,还预示着他所创建的秦王朝,会持续万代。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对自己陵墓的修建,别有新意。据史书记载,他用40多年的时间,在陕西临潼的骊山,为自己修寿陵,前后征发劳役70万之众。

秦陵高余米,底部周长多米。陵及葬区有两道城垣,城门十座,总占地面积达50多平方公里。陵寝之内又摆满了珍奇异宝,宛如一座巨大的地下宫殿。由于,这座秦陵尚未发掘,我们还不能知道墓中的情况。

年,在秦皇陵东门外,发掘出庞大的兵马俑军阵。制作之精美、气势之恢弘,被称为世界奇迹。从中足以体现出中华大地第一位皇帝的穷奢极欲。

以陵为寝,聚敛天下的财富,以示皇家的富有和尊严,对后世的帝王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中,汉王朝鼎盛时期的执政者,汉武帝刘彻就是其中之一。

刘彻登基后,对自己的寿陵,就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他下令将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一,用于修建他的寿陵,以后又增加为二分之一。刘彻非常看重帝王的权威,认为帝王应该威震四海、富甲天下。

因此,在修建他的陵寝时,极尽奢华,并将天下27万豪强富户,迁到茂陵为其守陵,形成“以陵为县”的体制。据史书记载,茂陵高14丈,方步,有4个墓道,内设暗箭伏努等等防盗机关。

刘彻身穿金缕玉衣,口含玉蝉,金银珠宝、珍禽异兽随葬其间。陵区修建了大量的楼台、亭阁、寝殿、便殿、庙宇,更是金碧辉煌。陵区神道两旁,还排列着巨大的石雕人像和华表,“表饰故垄,如生前之仪卫耳”。

商周以来,“侈其葬”的风气愈演愈烈,从而引发了盗墓,这样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以致《吕氏春秋》中也不得不说:从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没有不死的君王,也没有不被盗的王陵。

据说汉武帝死后仅四年,他的陵墓就被人盗挖,后人面对汉家陵墓全部被盗的残破景象,不由感叹地写道:“渭水桥边不见人,摩娑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塬上尘”。这无情的事实,让后来的帝王触目惊心。

东汉光武帝刘秀,以此提出了”丧事从简“的口号。魏文帝曹丕,甚至提出要把墓地藏起来。而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更表示自己死后,墓地能容下一个棺材就可以了。

当然,说归说、做归做,李世民的昭陵不仅能容一个棺材,而且气势宏伟、凿山为陵,成为唐代18座帝陵中最大的一座。其中,昭陵六骏和十四尊胡人的雕像,刀法纯熟、造型生动,为石雕中的精品。墓葬中的金银珠宝,自然是不计其数。

小编举一例,就可知其随葬品之贵重,晋代王羲之的书法,堪称一绝。而《兰亭序》又是王羲之书法中的精品,唐太宗生前就将《兰亭序》放在身边随时赏玩。死后,又把这一墨宝装入棺材,化为泥土。从此,这一无价之宝,也随着唐太宗的死,而离开了人间。

在唐代18陵之中,以乾陵堪称中国之最。因为,一个陵园安葬两个皇帝,又是夫妻,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武则天原为李世民的嫔妃,在宫中被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所暗恋。

李治一登基,就封武则天为后,并让她帮助自己治理国家。李治死后,武则天干脆自己当上了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的举动对正统儒学,无疑是极大的冲击。因此,武则天临死前,特命在自己的陵前,树立了一座无字碑。以待后人,对她的功过是非,进行评说。

明朝初年,被废除了多年的人殉陪葬制度,又死灰复燃。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朱元璋认为君权神授,帝王应该是代表上天来统治世界的,因此,他因古人天圆地方之说,而把以前帝王陵的正方覆斗形,改为圆形。

朱元璋出身卑微,自觉根基不稳,“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地维护自己的皇权。他在死前,下令30多名嫔妃一律陪葬,并让子孙奉以为法。

朱元璋死后,朱棣夺得皇权,随即迁都北京。并于次年开始选“吉壤”修建寿陵。最后,他选定北京以北约40多公里的一个三面环山的地方为陵区,并且亲自命名为天寿山,首建长陵。

此后,明代又有12个皇帝埋葬于此,后人称之为明十三陵。十三陵中以长陵最为雄伟,也最为典型。它有巨大的宝顶、方城明楼和祭宫、灵恩殿等组成,灵恩殿是以故宫的太和殿为蓝本,只是规模略小一些,是专供子孙和文武百官祭祀的。

灵恩殿红墙绿瓦、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石基、台阶和栏杆,均为汉白玉精雕细琢而成。大殿材料全部使用楠木。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经历了10个皇帝。除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外,其余九个分别埋葬东陵和西陵。而以位于河北省遵化市的清东陵更为雄伟壮观。

清东陵占地2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庞大、建筑豪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整个林区沿着燕山余脉昌瑞山而建,着意山川形势的自然美与建筑景观人文美的和谐。山上本来有蜿蜒起伏的长城,但因有碍于龙脉的风水,建陵时被下令拆除。

这里埋葬着14位帝王和后妃,以清朝第一个皇帝顺治的孝陵最大,而乾隆的裕陵最为华美。裕陵是在清朝国势鼎盛时期修建的,仅主体工程就建造了10年,耗银多万两。

为了达到理想的自然景观,在陵寝周围用人工堆置土山,使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裕陵大殿的梁架木料,是从全国各地精选的上好楠杉木,而大殿台基的须弥座,92根望柱以及净瓶如意、云子雕纹、洁白无瑕,令人叹为观止。

慈禧,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她的陵寝独具匠心,她的定东陵先后两次修建,历时30年。仅挖山运土,就耗银万两,帖金一项就用去叶子金万两,其豪华奢侈比历代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已值清朝末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慈禧缺乏大量的金银,用于修建陵墓。所有一些雕砖花墙,金龙和玺彩画以及那白玉雕栏上的凤引龙,都是成千上万的工匠,血与汗的结晶。

中国历代的帝王陵寝,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用土、石、砖、木构建的历史教科书,是中华民族0年文明史中,不可缺少的辉煌一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