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精练的语言,总结出人生的全部哲理,古人的智慧早就将人的一生全部看透,只不过人的善忘与无知将其掩盖罢了,人在“失忆”中轮回,一遍遍地重蹈覆辙,遍体鳞伤,显得愚笨又拙劣。
星河斗转,物易时移,亘古未变的依然是千年前这短短的字,被称为“天书”的《素书》所总结出的全部人生智慧。如果你能看懂并铭记每一句,并用于自己的为人处世上,你一定在现世非平庸之辈,有一番功业。
全篇只有六章,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道义和安礼,共句。无需看译文,只需要自己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认真揣摩,很容易看懂其意,并对照自己身边人和自察己身,便可清晰地理清人一生的“明心明智”生存路径。
天书由来
千年前,出生于秦国的魏辙,是秦始皇父亲秦庄襄王的重臣,在庄襄王去世以后,魏辙不满嬴政的独断专行,便生归隐之心,以求功成身退,晚年逍遥于天地自然之间。
赢政却不舍魏辙这位贤能有才的大臣,百般挽留却不得,魏辙去意已定,只好悄悄地不辞而别,赢政得知后驾马追至骊山脚下,依然换不回魏辙的留下的心,只好顺了他的意放他归山。魏辙害怕嬴政返回,若哪天再派人前来寻他,岂非难事,于是便前往黄山的深山里隐姓埋名,世人只称他为“黄石公”。
古人的“隐世避世”思想,似乎多以仕途不顺,或是看透世事的凉薄以后,便醉心于山水,逍遥于万物有灵之境,与自己的精神对话,独乐独欢,沉浸在创作传千秋万代的“奇文”中,以待时节,赠予有缘人。
一日,黄石公在桥上遇张良,便想试试张良的为人是否可托重负,成为那个有缘人。于是黄石公将他的一只鞋故意甩到桥下,张良见状下桥捡起为黄石公穿上,待刚穿上后黄石公又将鞋甩到桥下,看张良的态度。
张良再一次下桥为老者拾鞋,并为他穿上,黄石公见张良孺子可教,便让他五日后清晨在桥上相会。
五日后,张良依诺前往,见黄石公已在桥上等待,黄石公生气地说,与老人见面,怎么能晚到呢?你今天回去吧,五天后再来。
又五日后,张良在鸡鸣时分便来到桥上,见老者又早在此等候,黄石公对张良说,让他再过五日后来。
再五日,张良在半夜时便于桥上等待,这一次黄石公才姗姗来迟,高兴地对张良说,这才是与老人见面的礼数。于是从怀中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对他说,你若读完此书便可成为帝王之师,再过十年你能成就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在济北的谷城山下见到一块黄石,那就是我了。
张良获此“天书”便是这《素书》,也有人认为是《太公兵法》,实际上就是这部只有短短字的《素书》。
其间,张良日夜诵读并悟其书中真义,四处游说皆未受青睐,直到他在陈留与沛公刘邦相遇并采纳了他的意见,终有一番作为。
十三年后,在黄山脚下,张良拾到一块黄石,想起当年老者在桥上对他说的那番话,便将这块黄石供奉起来,张良去世以后,黄石与《素书》陪葬。
五百年以后,《素书》因其盗墓者才得以重见天日,在民间流传,让普通人得以获晓“天书”成就谋士张良的真相。
“天书”讲什么
虽然古人写过很多为人处世的名篇佳作,但能用少字讲清楚一生要点又全面的不多,关键是好懂,不看翻译也能揣摩明白。
以前我会将《增广贤文》放置在手边随时读上几句,但《素书》则更加精练,黄石公总结完了人一生能成伟业的“道德仁义礼”这五项,人人皆知,却人人未究其深意。
全文字不多,大家可以去看原文,我这里说几个重点就行了,尤其是第五章“道义”章里值得细细深思。
1、很少人能明白“韬光养晦”这个道理,人逢低谷时,要学会静待时日,抱朴守拙,无论是生逢乱世,还是生不逢时,又或遭遇不顺或小人当道,只要对自己时局不利的时候,人都要懂得《素书》里说的这八个字“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不是让你无所事事,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要沉下心来学“道”,道是什么?道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行之根,心无旁骛地去学习修德养性的治世之道,锤炼自己的本性,让时代在赋予自己重任的时候,能担当得起这个天职。
于是《素书》里说“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2、人这一生究竟该修习哪种德性?《素书》在第二章“求人之志”里讲得非常详细明白。
不贪不损、不亲酒色、懂得避嫌、深谋远虑、节俭谦逊、不近馋言、推古验今等。
其实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只不过太过于熟悉而不会放在心上,就好像审美疲劳一样,经常看到的反而不觉得美之为美,而是当成一种常态,不珍惜无所谓。
可是,往往这些大智慧,就藏在你只知道表面文字却并未深究的道理里面,从而造成自己人生失败的根源。
3、人一生无论是何境遇,都要懂得“安贫乐道,乐善好施”八个字。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看《天道》时,芮小丹说的那句话: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的一生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
虽然人要拼搏向上,要不惧风雨地前行,但每个人都有他发展的瓶颈与能力的天花板,正所谓过刚易折,就是人也要适时而知变通。若非能力所及,倒不如退一步安贫乐道,也能将此生过得酣畅淋漓。
可是无论何时,人都始终要善良,要保持一颗向善的心,哪怕贫穷,善也是为人的根基,否则,生而为人,有何荣焉?
4、迷而不返,怒而无威,貌合心离,名不胜实,以过弃功,自厚而薄人,用者不信,赏罚不分明,用人不当,小心眼不忘旧仇的,都是一个人不能成“大器”的原因。
其实吧,这些大道理说来大家都懂,但又有几人能在生活中处世时做到呢?
我们在责怪别人的错误时,在说一件不公的事情时,总是不包括自己在内的。于是,我们只看到了别人的问题,而无视自身问题的存在。
5、《素书》的精髓在于,它用非常简短的文字就说清了人一辈子会遭遇到的任何处境的道理。比如忧患、福祸、福贫、安危等。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在第六章“安礼”中写的每一句都是那么地深沉,字字含足了分量,没有一句虚言,也没有一句废话,全是至理名言。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
大道至简
我们总是有一种错觉,总以为深刻的道理都需访遍名山大川,寻得世外高人才能让自己开悟,其实最深刻的道理永远藏在我们的平常生活里,只是我们真的缺少发现真理的眼睛。
所谓“大道至简”、“大隐于市”都是说的这个道理,再高深的东西都离不开人世间的烟火气,
就好像东郭子问道庄子那样,“道在哪里?”
庄子回答:“道在蝼蚁,在稊稗,在屎尿,道无处不在。”
也好像我们常常去寺庙拜佛求神许愿,其实最应该照顾好的两尊菩萨就在自己眼前,那就是生养自己的父母。
人们总喜欢去追求高深莫测的道理,但生活中却处处有智慧,没有智慧的只不过是人心罢了,没有开悟的人,即使访遍世上高人,终究无法达成境界。
人经历多了以后,一定要明白两个最简单的道理:
“大道至简”、“和光同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