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不分朝代,这是人们通过阅读大量的诗词作品所得出的一个结论,也是许多专注于诗词领域的文化传承者的统一看法,更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善于思考的人士评判诗词的一个客观态度。
当然了,从整体来说,唐诗的质量和高度是公认之“最”,所以人们也总是习惯了将其他任何朝代的诗拿来跟唐诗作比较。
宋朝有位不太出名的诗人,他就凭借自己的实力写下了一首高大上的诗作。而此诗也因为写得太好,曾被后人在编辑的时候归入到了唐诗集中,并且还将作者标成了唐朝的诗人常建。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儿荒唐,但是,不管怎么样,它恰恰证明了原作者的优秀,也证明了好诗的确不分朝代。无关名气,旨在分享大美;各位看官,一首《题华清宫》邀你共赏。
题华清宫
宋·杜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星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
华清宫:建于唐玄宗执政时期,在今陕西临潼骊山下,曾是玄宗与贵妃游乐之地。
作者杜常乃宋朝诗人,平生对诗书痴迷,比如经常会骑驴看书而到忘我的程度,据说还导致自己的额头被路上的树枝挂破。虽然关于杜常的资料没有太多记载,但仅凭他“骑驴看书”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能够写下这首出众的《题华清宫》。
这首诗写于公元年,当时作者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长安的华清宫。人事变迁,当作者看到凄凉的华清宫时,不由心生感慨而写下了这首诗。
在诗的首句中,作者先对自己的行程做了介绍:行尽江南数十程;作者走了数十个江南驿站,足见他路途之艰辛,也足见华清宫离江南的路途之遥远。作者在诗中并没有明确说明他来长安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公事而来,或许就是为了一睹华清宫的面貌而来,总之,这次出行给作者最直接的体会就是艰辛。
而在写艰辛之外,是作者对长安华清宫的神往,也正是心中的这一目标,让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这次旅行。
在后面的承句中,“华清宫”便奔向读者眼前:晓星残月入华清;许多绝句都会在首句或者承句中切到主题,这是绝句写作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布局方式。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也是很及时地在承句中将题目切了出来,把诗中所要描写的重点物象进行了点明。
不过在承句中,作者在点出题目的同时,也对首句做出补充和完善:进一步说明了旅途之艰辛。“晓风残月”四个字可以说是对白天和黑夜的整个囊括,通过这四个字,我们可以想象到作者说明作者“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地赶路的情景。
和首句一样,作者写这些的目的除了体现旅途之艰辛以外,重在表达他渴望见到华清宫的那份迫切心情。
终于到了华清宫,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就是作者对华清宫之景象的描写: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朝元阁”在华清宫内。作者抓住细节与典型,对朝元阁上的西风做出描写,并且又从“西风”很自然地过度到“雨声”,使得后两句首先构成了脉络上的流畅性。
凌冽的西风吹过朝元阁,卷着烟雨落向了“长杨”,有人说这里的“长杨”是指长杨宫。按照这层意思来理解,最后一句就变得很虚化,因为长杨宫是秦汉时期的游猎场所,而且它的地点在周至县;当然,将其理解为长杨宫在“吊古”之意上会显得比较直接。
其实尾句中的“长杨”我们不妨不要为其硬找出处,直接理解为“垂杨”也未尝不可,而且或许还显得更为妥帖。因为这样不但可以将“长杨”与“西风”呼应起来,形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画面;还可以借“垂杨”体现出颇多忧愁、凄凉与沧桑感,它与“雨声”搭配会更融洽和谐,且也不妨碍“吊古”之意的表达。
所以这样的理解能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去感染读者,它的张力比“长杨宫”的解释要饱满许多。
这首诗的精彩之处也在转合二句上,作者对清华宫的面貌没有做一一细写,而是若即若离地选取典型,将历史之变迁和自己内心的万分感慨表达出来,升华了主旨也渲染了情感。
故地已荒人事改,垂杨和雨说清愁;各位看官,对于杜常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怎么样?欢迎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看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