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所撰的《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的描述。
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是秦始皇在渭河南岸上林苑中拟建的一座“朝宫”。现代人对阿房宫的理解大多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并通过《史记·项羽本纪》中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一句理所应当的认为阿房宫为项羽所烧,所以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目前,阿房宫遗址只剩下了一座巨大的长方形夯土台基,这片阿房宫地基西起西安市长安区纪阳乡古城村,东至巨家庄,经探测实际长度为米,宽米,最高处高约7-9米,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其前殿相当于三分二的故宫总面积。按照人们普遍观点,项羽火烧阿房宫,大火之后应该会有大量的火烧土,但事实上,随着考古队对阿房宫旧址的挖掘与考察,发现遗址中并未存在大量的红烧土,同时,依照史料所载,阿房宫应该有大量的草木灰才对。以此为据,考古人员推断项羽焚烧的是秦咸阳宫,因为咸阳宫遗址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或许有人会辩解,过去几千年了,火烧的痕迹早就被风霜雨雪抹去了。但是多年前,汉朝的长乐宫同样被焚毁,而如今火烧的痕迹依旧历历在目。如果同样是被烧毁,这两座年代相差并不遥远的建筑为什么看起来如此的不同呢?
阿房宫,指的绝不是一座单体建筑,而是一个群体建筑的大概念,它位于上林苑中,是上林苑宫殿的组成部分,属于诸多宫殿群中拟建的一处最雄伟的中心宫殿群。按照考古队的考察,作为“朝宫”的阿房是建在渭河南岸的上林苑中的,建阿房宫先从“前殿”开始,又在前殿上首建“阿房”。由于秦朝灭亡时阿房宫工程远远没有完成,所以社会上长期把“阿房”说成“阿房宫”。
或许有人会拿杜牧的《阿房宫赋》作为阿房宫存在的依据,其实仔细想想,杜牧是一个文学家、诗人,而文学家和诗人最不缺的是什么?是想象力!如果把《阿房宫赋》看作是杜牧想象后的作品,那一切都能说得通了,后代出现的阿房宫复原图则是以杜牧想象为基础复原的。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先例的,宋代范仲淹所作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倘若没有史料佐证,谁能想到范仲淹并未去过岳阳楼,一切都是凭借他的想象作出的。
当我们站到杜牧的立场上想一想,《阿房宫赋》的创作不是没有原因的。《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杜牧二十三岁。敬宗十六岁即位,昏愦失德,荒淫无度,闹得朝野疑惧,无不怀有危机感。于是杜牧写下《阿房宫赋》。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其写作目的,是在借秦始皇失败的教训,以警告最高统治者。《阿房宫赋》通过描述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享乐,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统治者不要只图自己奢侈享乐,重蹈覆辙。但是,统治者并未能醒悟,半个世纪后,黄巢起义后唐王朝与秦王朝一样归于灭亡。
种种证据表明阿房宫其实并未完全建起,项羽又何谈烧毁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