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秦陵,如山的封土,恢宏的兵马俑,还有充满谜团的地宫,庞大的外藏系统,鳞次栉比的礼制建筑,巍峨的两重围墙,地上地下奇迹遗存密布,规模前无古人,陵园的设计同样令人叹服。
那是谁建造了这样的奇迹,也许真实的历史已经无处可考,他们已经像飘尘一样消失在时空里面,留下来的只是错乱堆积的白骨,统称他们为骊山脚下的刑徒,骊山徒吧!
在近代发现的山任村的秦代窑址的附近,发现一处乱葬坑,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人骨,没有棺木,没有陪葬品,也没有墓志,人骨是从上到下,层层垫压在一起,凌乱的堆放具人骨,个别骨架旁边有铁制的刑具,铁工具,经过鉴定,这些人骨全部属于青壮年男性,骨骼粗壮,可以看出他们生前都是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人员。
在巜史记.秦始皇本纪》里面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就是说,秦灭六国后,从各地征调了七十多万人,来到这里修建陵墓,史书称这些修陵人为徒,这是对古代从事徭役的劳动者的泛称。
这个秦陵修建于多年前,如此浩大的规模,它的背后必然有一支庞大的修陵人队伍,这里统称为骊山徒。那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
史料记载有犯了法的人参与修陵,那个乱葬坑的发现应该可以验证这个说法,但是庞大的修陵人不可能全部是犯人,这应该只是其中一部分,这是古代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获得无偿劳动力的手段之一,刑徒从事艰巨的体力劳动是秦汉时期的通用做法。
根据文献,第二类人是居赀,这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刑名,因为犯法被罚款,但是本人无力缴纳钱财,就以服劳役的形式来代替,在修陵人的墓地中,发现死者身上覆盖瓦片,上面刻有文字,这些文字除了表明他们的籍贯信息,还记录他们的身份就是居赀。
还有就是民间工匠,这些公匠除来自于官府的作坊以外,其他都是以徭役的形式从各地征发而来的,这些从遗存的器物上有各地的名称记录可以确定。
除了这些还有大量的战俘,以及战俘的家属充做奴隶的人,根据史料记载,修陵人数量一直达到庞大的72万之多,无论你来自哪一个阶层的人,到了骊山脚下,在管理者的眼中是骊山徒而已。
从秦简上说,这些修陵人的衣食是由公家提供的,修陵人的冬衣夏衣,是由政府提供的,每人只需缴纳少量的钱,个头小的,按正常人的三分之二来缴纳,奴隶的衣着也要缴纳一定的货币,这些修陵人个个都是远离家乡虽然名义上的衣食由国家供给,但是数量及其有限,其他秦简上,还有服役人员向家里索要衣服和钱的内容,想象一下,是怎样的人间炼狱啊!
关于饮食可以从秦简上看出,负责修筑城墙的那些男性罪犯,早餐半斗,晚餐三分之一斗,而其他轻体力的人饭量适当还要少,那他们住的怎样呢?文献中没有记载他们住在哪里,不过在俑坑附近发现一个面积很大的窝棚遗址,通过发掘,只有简单的木炭灰烬和一点陶器以外再也没有发现其他东西,这应该是修陵人的一处居住区,修陵人应该集体居住,条件应该比较差,这应该也可以想象,居住条件差,野外劳作,体力消耗大使得这些修陵人因为各种原因死在这里,尤其是地位底下的战俘,奴隶和刑徒,死状应该也是及其的惨烈,不去深入说了。
生存环境的艰苦,管理制度的严苛,许多人死于非命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无论秦陵修于何时,終于何时,这支庞大的修陵人队伍付出的艰辛和创造出来的伟大成就都是毋庸置疑的,那这些修陵人的结局要是怎样的呢?
比较普遍的说法,就是被活埋了,从秦陵附近的修陵人墓地和乱葬坑的人骨出土状况以及骨骼上未发现致命的伤来看,很多都是正常死亡后,被及时掩埋处理,没有活埋的迹象。
但是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来的,"四月,骊山事大毕,复作阿房宫",但是考古发现,阿房宫也仅仅是建了基础,地面建筑并没有开始建造,并不会使用这么庞大的人群。
另据《汉书楚元王传》,说,"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就是说秦陵没有完工,就去前线抵抗起义军了,这里面很多人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最后投降项羽以后,被项羽坑杀在河南省的新安县。
秦始皇的陵墓主体工程已经差不多完成,庞大的规模,颇具匠心的布局,精湛的工艺让我们对这些古人超凡的智慧感慨不已,看到这些累累的白骨,让人难以相信,在如此艰难困苦条件下,这些修陵人承受着高负荷的工作,他们积劳成疾,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却创造了举世无双的辉煌。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二世送秦始皇进入地宫以后,突然下令"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也就是说,秦二世刚刚把他父亲安葬在陵墓中,他突然下令关闭墓道中的中门,外门,于是将那些工匠和送葬的人全部活埋在地宫里面。
他们只能成为历史中的一粒粒飘尘,消失在无边无际之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