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医院网站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11012/9550178.html

秦俑考古人是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从事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工作的人员。情怀是以心灵的满足而不是功利的得失作为标准的一种品质,是主动扛起来、始终放不下的责任。秦俑考古人的博物馆情怀表现在痴迷考古的敬业精神、坚守工地的责任意识。

腰如弓,铲声声

奇珍异宝一宗宗

“一把铲,一条绳,寻幽探秘骊山陵。朝朝暮暮情。腰如弓,铲声声,奇珍异宝一宗宗。谁知精血凝。”这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名誉院长袁仲一写下的诗作《长相思·怀念老考古队员》,诗中道尽了考古工作的甘苦和对同事的怀念之情。

年7月15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袁仲一带队铲了秦兵马俑考古发掘的第一锨土。从此,在临潼西杨村的荒石滩上,袁仲一、杭德洲、屈鸿钧等人风餐露宿,在艰苦的岁月中,把自己的青春全都奉献在考古工作中。

46年后,袁仲一回忆起那段难忘岁月,总爱提起一同工作的同事和那些朴实的村民。他说:“秦俑考古从一开始就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正是靠着对民谚、传说的梳理和农民的指引,考古发掘才能屡获硕果。”他谆谆告诫年轻的考古队员们:“考古是集体劳动智慧的凝聚,既包括专业的考古队员,更包括那些协助考古的民工和技工。”他总是念念不忘那些默默无闻、不善言辞的老技工,那些终一生择一事、已溘然长逝的同事。

杨正卿曾担任秦俑博物馆筹建处党支部书记,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考古队袁仲一、屈鸿钧、杭德洲、程学华、王玉清等同志,始终坚守考古工地,长期从事发掘工作,没有一个人主动离开工作岗位。”

刘占成从年到年,一直从事秦俑考古工作。他坚守考古工地,心无旁骛地钻探、调查、发掘、研究,笔耕不辍。他在学术文集《耕播集》后记中写着:“三十五年秦俑情,让人记忆终生。”

张仲立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后,到秦俑博物馆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直到年调离,25年与秦俑为伴,著有《秦陵铜车马与车马文化》等论著。

说起兵马俑,袁仲一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数十年秦俑发掘与研究工作,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些形态各异的兵马俑,在他眼里,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说起兵马俑,王玉清有很多的不舍情。退休后的他依旧住在秦俑博物馆旁,直到去世前,还经常坐在轮椅上围着俑坑散步。

说起兵马俑,张卫星、申茂盛、朱思红、蒋文孝等人不仅能作为考古领队深入工地,带领团队进行考古发掘,还能在各类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更能在考古现场与中外观众对话交流,普及文物保护和考古知识,讲述秦兵马俑的故事。

在发掘工地“蹲得下”

在冷板凳上“坐得住”

在人们的印象中,考古是一门冷清的学问,考古人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考古工作需要全身心地沉浸在一种忘我的、专注的状态中。考古工作有辛劳,有寂寞,有危险,但也充满了挑战性,伴随着乐趣和收获。秦俑考古人每每说到发掘工作,都认为从事考古很有意义,总是说自己“幸运”。

考古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考古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科学知识和手段,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通过对古代人类遗留的物质实物的研究,尽可能地去复原人类所经历过的历史,最大限度地对文化进行解读、还原和传承。

如今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工作的考古人,都受过严格系统的专业培训。刚工作就加入秦俑考古团队,并得到袁仲一、张仲立、刘占成等人的指导,张卫星、申茂盛、朱思红、蒋文孝就是其中的代表。

可以说,现在活跃在秦俑考古工地的人,都是从走出校门就进入考古工地的。他们严格遵守田野工作规程,保护第一,科学发掘,几十年如一日在发掘工地“蹲得下”,在冷板凳上“坐得住”。因为他们深知,每一处考古遗迹都是唯一的,每一次考古发掘也是唯一的,所以发掘中的每一笔记录,包括日记、图纸、照片,以及考古人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考古人必须坚守工地,随时观察并详细记录,为日后研究提供准确资料。

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秦俑考古人的传承与坚守,才有了一件又一件国宝重器的精彩亮相,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为中外观众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在秦俑考古发掘初期,考古人就开始了边发掘边展示的工作,并将发掘现场作为遗址博物馆陈列展示的一部分内容,秦俑考古多次在央视等媒体进行现场直播,让神秘的考古工作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直观了解考古工作的程序与规范。

秦俑考古人的专业和专注、严谨与严格,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秦俑二号坑考古发掘工作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秦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工作获得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考古奖。

将世界文化遗产

完美呈现

如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经成为以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丽山园)为依托的一座大型遗址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帝陵及其众多陪葬坑为主体,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让这处世界文化遗产呈现给游客的,是秦俑考古人心无旁骛、孜孜以求的情怀。

如果考古人一味发掘,而不思考总结,那考古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考古工作结束或者完成阶段任务后,考古人要立即编写考古报告,以供更多学者研究。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年10月,《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面公开了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的收获与秦俑考古人的思考。接着,《秦始皇帝陵一号兵马俑陪葬坑发掘报告(—)》和《秦始皇帝陵二号兵马俑坑发掘报告(第一分册)》在考古工作阶段结束后,迅速公开出版。

秦兵马俑考古引发了人们对秦始皇帝陵考古工作的极大期待。秦俑考古人不负众望,一边发掘一边整理资料,同时开展科学保护和研究工作,以年度考古报告的形式公布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回顾了秦始皇帝陵园多年来的考古成就,重点报告了—年秦陵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及修复、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该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获得中国文物报社组织的、由读者投票选出的20世纪最佳考古报告荣誉。接着,《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陆续出版,为研究者提供第一手资料。

如今,秦俑考古人每天工作在一、二号兵马俑坑遗址发掘区和秦始皇帝陵园各个考古工地,用严谨、专注的工作态度,续写新时代考古人的精神风貌。

秦俑考古人是痴迷考古发掘的苦行僧,是解密秦陵秦俑密码的研究者,是坚守一线、勤于笔耕、会讲故事的多面手。

注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记者:郭青

编辑:孙祯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