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春秋时期,周王室影响力逐渐减弱,各诸侯国相继改革变法,以期富国强兵,从而兼并他国称霸天下。经过长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战国时,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只剩下七个,至公元前年,秦国灭齐之后,中国历史上首次完成了大一统。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主要是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体的奴隶制社会结束,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国家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胡、戎、越等族和华夏族通过战争以及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完成了民族融合。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1、奴隶社会的土地公有

对于农耕文明而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度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时期,更可以称之为“以农立国”,所以,土地所有制就成为了古代社会至关重要的生产关系。西周至春秋时期,土地和人民是由周天子拥有,而后分封给各贵族,虽属于贵族私产,但周天子可以干涉其对土地的处置权,并且在贵族内部,土地属于部族的公共财产,设公田为井田,十之税一。

《尚书》记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与)厥疆土于先王”,《诗经》也写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的就是人民和土地都属于周天子。虽然周不能独有天下土地和人民,需要分封给邦国诸侯,但是此时的土地在氏族内部属于公有,能够拥有土地的人主要是贵族、将士以及大商人。

▲春秋地图

2、奴隶制瓦解,社会封建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空旷的土地被开垦出来成为私田,公田不得买卖且必须缴税,但是私田起初却不用缴纳税款,所以奴隶主贵族开始想将公田变为私有财产,抗拒周王夺取他们的土地和人民,所以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渐瓦解,“公田不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鲁国为了增加税收,采取按亩收税的田税制度,是第一个承认土地私有的诸侯国。私田收税,一方面增加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契合了新地主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化的进程。

井田制需要土地公有制度为支撑,所以井田制的瓦解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后贵族和奴隶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弱化,各国开始编订户籍管控国民,农民逐渐成为国家的主体。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再加上耕战的客观需求,各诸侯国逐渐开始废除井田,逐步向封建化迈进。

▲周幽王人像图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制度方面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奴隶制走向封建制,井田制的瓦解意味着奴隶制的结束,土地私有化的确立意味着封建制的开启,虽然这一时期,仍旧存在着奴隶附属于奴隶主的情况,但是这种人身附属关系已经不再是主流。

由分裂走向统一

1、诸侯争霸,战国七雄格局形成

周幽王时,因内政不修,且对外伐戎失利,周王室进入了内外交困的时期。再加上幽王宠爱褒姒,先是改立太子,再是烽火戏诸侯,导致周天子的威信下降。改立褒姒之子为太子后,前太子宜臼逃奔申国,与外公申侯联手,并说服了缯国和犬戎,在骊山围杀周幽王后登上王位。至此,历史已从西周进入东周,宜臼登基后将都城迁到了洛邑,且因为其王位是联合外戚及诸侯弑父所得,使周王室影响力再次降低,逐渐无法控制各诸侯国。

▲烽火戏诸侯

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能力减弱后,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纷纷改革变法,开启了争霸战争。先后有齐桓公尊王攘夷,联合燕国攻打北戎扩大疆域;晋文公践土会盟,周天子允其自由征伐,自此征伐出自诸侯;秦穆公兼并西戎,函谷关以西纳入秦国版图;楚庄王问鼎中原,觊觎天下的野心昭然若揭;郑庄公繻葛之战击败周、虢、卫、蔡、陈联军,公元前年又击败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国家实力快速增加。

▲齐桓公受酢

各诸侯国连年交战,大国兼并小国,至三家分晋,大型的诸侯国仅剩七个。晋国分裂后战国拉开序幕,战国,顾名思义,战乱不止,至此,不仅有大国吞并小国,还有七个强国之间的生死较量,连年的战火使得民众渴望和平,所以大一统成了人心所向。

秦统一六国

平王东迁后,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立下功勋,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孝公时,为了增强国力,颁发了《求贤令》吸引各国优秀人才,承诺“能出奇计强秦者,与之分土”,各国人才纷纷涌入栎阳,之后卫人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循名责实,信赏必罚”,通过一系列变法改革,使秦国逐步从一个弱小国家变成当时最富强的国家。

▲楚庄王

商鞅变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度,规定普通民众可通过军功晋升,增加了民众的战争热情,促进了秦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奖励耕织,重征商税,为后期秦统一六国奠定了财政基础;郡县制的实施、以及统一度量衡,增加了秦国中央对地方的掌控程度;立法废除井田、编订户口、推行小家庭政策,促使秦国小农经济快速发展。

秦国推崇法家思想,令行禁止,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拥有了雄厚的经济支撑,并且君主集权使得权力更加集中,更容易推动改革,商鞅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秦国国力快速提升,到秦始皇嬴政为秦君时,秦国已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六国并立的局面逐渐打破,秦国也开始了吞并六国的步伐。

▲秦穆公

公元前年,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公元前年,王翦率兵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时隔2年之后,燕都城蓟失守;公元前年,王贲水淹大梁城,都城失守魏王投降;公元前年,王翦攻破楚国;公元前年,燕王喜与赵代王嘉被俘,燕、赵灭亡;公元前年,齐王不战而降;自此,战国七雄仅剩秦国,天下一统。

▲商鞅立木取信

从攻打韩国到齐王投降,秦国仅用了短短10年,一方面是因为秦国从商鞅变法后国力昌盛,另一方面,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使得大一统成了大势所趋。而秦创立的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措施,也为后期两千多年君主集权统治和大一统文化思潮奠定了基础。

兼并战争引起的民族大融合

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有对抗和伤亡,更是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去迫使不同种族、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战乱使得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和统一,为华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频繁的战争过程中,战胜国得到的不仅仅有土地,还有人口,所以民族交流和融合成为了大势所趋。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起初吞并的主要是少数民族,如齐桓公与管仲提出尊王攘夷,打败北戎;公元前年齐国打败侵入中原的狄族;晋国兼并了赤狄、白狄以及戎人的一部分部落;秦国兼并西戎,开地千里;燕国取东胡地两千余里……

▲秦灭六国

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匈奴、东胡、戎、越等族先后并入华夏版图,至战国后期,民族融合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进展。《后汉书》对西周时期的楚国有如下记载:“明其党众繁多,是以抗敌诸夏也”,表明当时楚国并不认为自己属于华夏文化圈,然而到了楚共王去世商议谥号时,楚人说“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表明这时的楚国已经有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时期,启用伍子胥、范蠡、文种等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吴越两国融入华夏文明体系;秦国兼并了巴蜀之后,也将巴蜀代入了华夏范畴。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以及长期的兼并战争,使得氏族力量削弱,百姓出于文化和国家的国民认同感增强,促进了各民族融入华夏体系的进度,而民族融合的态势也促进了大一统思潮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直至公元前年,秦灭六国后,长达百年的诸侯争霸割据时代结束,我国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总结

井田制的瓦解以及私田的认可,使得小农经济快速发展,奴隶转化为农民,是奴隶制结束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而官制改革,从分封贵族统治到君主集权设立郡县制,为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打下了制度基础;兼并战争引起的民族杂居和经济文化渗透,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秦朝地图

诸侯争霸需要经济和军事支撑,所以田制改革势在必行,从而促进了我国社会的转型,从奴隶制贵族统治走向了封建官僚统治制度;大国吞并小国的兼并战争,造成了民族杂居和经济文化深度依赖的局面,使得民族融合成为历史主流;而民族融合以及常年的战乱,使得百姓渴望和平,从而推动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所以说,大一统格局、社会封建化、民族融合,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三大趋势。

参考文献:

《中国通史》

《论井田制的解体》

《依法治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尚书》

《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动力再探讨》

《从“重礼义”到“尚功利”——中国君主专制体制形成的一条重要线索》

资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