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其实是有六个结义兄弟的,想当年,他们杀白马、斩鸡头,指天地为证,结为七兄弟,各自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号,也算是风云际会,一时无两!
但是当悟空真正与天庭杠上,双方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我们却看不到他的六个结义兄弟的影子。
难道真的是酒肉朋友不可靠,狐朋狗友难插刀,才导致“六大圣”一时俱无踪?
下面我们就来复盘一下《西游记》原著中关于“六大圣”的描写。
“六大圣”第一次露面,是在悟空得到金箍棒的时候。
悟空得到金箍棒,就如虎添翼,如画龙点睛,一切精气神都有了最坚实的底气,从此真正神通广大,很快走上了“万古驰名第一妖”的道路。你看他——
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此时又会了个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连自家美猴王七个。日逐讲文论武,走斗传觞,弦歌吹舞,朝去暮回,无般儿不乐。把那个万里之遥,只当庭闱之路,所谓点头径过三千里,扭腰八百有馀程。
这时候的悟空,才初出江湖。但他出道即巅峰,那些个成名已久的魔王,都愿跟他结交,因为这个小老弟真的是阔以,本事又大,人又豪爽,很快就在江湖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不到半年时间,他手下已经有七十二洞妖王参拜,光是猴子猴孙就有四万七千,又占据着花果山水帘洞这样的洞天福地,当真是天子骄子,前程远大。
于是到了“六大圣”第二次出场,已经是悟空打败了天庭的第一次进攻,把巨灵神、哪吒三太子、托塔李天王打得大败而归,悟空自立招牌,美其名曰“齐天大圣”!
你看那猴王得胜归山,那七十二洞妖王与那六弟兄,俱来贺喜。在洞天福地,饮乐无比。他却对六弟兄说:“小弟既称齐天大圣,你们亦可以大圣称之。”内有牛魔王忽然高声叫道:“贤弟言之有理,我即称做个平天大圣。”蛟魔王道:“我称覆海大圣。”鹏魔王道:“我称混天大圣。”狮驼王道:“我称移山大圣。”猕猴王道:“我称通风大圣。”禺狨王道:“我称驱神大圣。”此时七大圣自作自为,自称自号,耍乐一日,各散讫。
这时候的悟空,已经俨然是七大圣之首领,江湖新龙头大哥,铜锣湾的扛把子。其余“六大圣”倒也没什么异议,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来凑热闹的,所谓的“群妖聚义”,实际上很可能是“群妖聚利”。
如果悟空能跟天庭继续刚下去得到好处,那么六大圣是不会散的。但是如果天庭下了大决心要收拾悟空,他们立刻就一哄而散了——这就是江湖,大块吃肉,大秤分金可以,但是如果朝廷要作死镇压了还要刚,那就是不是识时务了。
于是后面,“六大圣”就一是俱无踪了!
直到后面到火焰山,牛魔王出现,才让我们乍然一惊:原来六大圣尚在人间!
只不过这时候,悟空已经代表着体制和朝廷,牛魔王成了大野龙蛇,等着被悟空及天庭来收拾了。
不过如果我们读过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就知道“六大圣”一是俱无踪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概括起来讲就是:没什么理由,因为后面根本不需要他们了。
在《西游记杂剧》中,孙悟空的名号叫做“通天大圣”,他有一个大哥叫齐天大圣,有一个大姐叫骊山老母,有一个二妹叫巫支祁圣母,有一个三弟叫耍耍三郎。他们兄弟姐妹五人,其中通天大圣孙悟空最牛逼,是“十万总魔君”。
老吴的《西游记》小说,对《西游记杂剧》借鉴很多,悟空与牛魔王等义结七兄弟这一段,应该就是借鉴了杂剧,而且杂剧中悟空“通天大圣”的名号,叫起来不如“齐天大圣”响亮,于是老吴又把悟空大哥的名号给了他。
杂剧中悟空的这些兄弟姐妹,只在第三折“神佛降孙”中出现过,后面就再无踪影。于是相应的,“六大圣”只在《西游记》前七回的悟空成长和大闹天宫中出现过后,就“一时俱无踪”了!
总而言之,“六大圣”一时俱无踪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他们趋利,或许不是,而是小说写作的需要。但无论如何,“六大圣”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语,还是让我们感觉背后有很多故事。
因此对于他们的消失,我们总会感觉有些惋惜。
文章转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