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走路的走叫作“行”,奔跑才叫“走”。守株待免的故事中说“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其中“走”,就是奔跑的意思。
奔跑是走的本义。再说兔子如果不是奔跑,怎么会触死在树桩上呢?没有死兔,也就没有守株待兔的人了。整个故事都与这个“走”字相关。
又如《新五代史王进传》说王进“为人勇敢,走及马”。可见这个“走”字,不是一般的行走,而是迅跑地移动。
古代走路称“行”,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其中“行”,就是现代所说的“走”。
古代“走”就是奔跑的意思,如走卒为奔跑之卒,走狗为跑得快的狗,走兽是跑得快的兽。再如走马上任是骑马急速上任;走马看花,也就是跑马看花;飞沙走石,是沙、石飞滚。
走从奔跑引申为逃跑。《战国策》“狐假虎威”的故事中有:“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见我而敢不走乎?”百兽见虎,无疑是四处逃窜,肯定是不会慢走的。这也同于《孟子梁惠王》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的“走”,战士丢盔弃甲地四处逃跑躲藏,怎么会慢吞吞的呢。杜甫《石壕吏》中的“老翁逾墙走”的“走”,都是逃跑的意思。
当然,逃走也并非都是不好的,都是贬义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善战者不羞走。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在“鸿门宴”上,如果不持剑盾步走,又怎么可能成其一番事业。所以说“逃走”不一定都是不对的,不一定都是可耻的,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走是有方向的,走又引申为奔向、趋向的意思。《廉颇蔺(nìn)相如列传》宦者令缪贤说:“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这里的“走燕”,是奔向燕国。杜牧《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成阳。”直走成阳是直奔向成阳的意思。
走也可作名词。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开头说:“太史公牛马走”,其中“走”是“仆人”的意思,是司马迁谦称自己为牛马之仆。张衡在《东京赋》中说:“走虽不敏”,其中“走”也是指代自己,有“我”的意思,都是谦称。
“走”的近义词,有“步”有“趋”。《释名》:“徐行日步,疾行日趋,急趋日走。”从《释名》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步、趋、走义近,只是速度不同。
步是徐行,《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乃自强步”,强步是勉力行走。趋是小步疾走,表示恭敬。走是急趋,跑得快。
再说,跑也是走的同义词,但“跑”出现的时间很迟。王力先生说:“跑是兽类前脚刨地的意思,今浙江杭州有虎跑泉。“跑”字读音从动物用脚扒土的跑(páo),转为奔跑的跑(páo)。
总的来说,古代的“行”就是现代的“走”;古代表示奔跑的“走”,转为现代的“跑”。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词语发展转移的线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