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帝王陵中,最著名的或许是位于西安的秦陵,即秦始皇的陵墓。近代以来,考古专家们研究发现,修建秦陵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处理水,如雨水,山洪和地下水等,为此秦国工匠也采用很多高科技,都令人感到十分不可思议。究竟用了哪些高科技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在古代社会,人们对陵墓的重视程度不亚于修建房屋,尤其是对帝王来说,基本生前就开始选址修陵。公元前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任秦王,而此时他就已经开始考虑陵寝了,一直到他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修陵工作都在持续进行,并在此之后也大规模加速进程。根据史料记载,隐官徒刑者七十余万人……由此可见秦始皇修陵动用了70多万人,但即便如此到秦始皇驾崩的时候陵寝还未完成,一直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年)才算正式收工,前后历时39年之久。
专家经过考察,在骊山以及秦陵附近,都发现了大量的长沟,因此推测当时的工匠已经意识到山洪的危害,所以也修建了对应措施,比如设防导流和排泄洪水。在陵园和骊山之间,工匠巧妙地修建了两条分流沟,将原本骊山上从南向北流的天然河道,改变成两条从南到东和从南到西的河道。一旦下暴雨发生山洪,水流就会沿着两条人工河道排泄,进而避免了对陵园主体建筑的冲击。
经过长达3年的清理,专家们发现两条人工分流沟长约多米,宽约90米,但是很可惜分流沟在后来无人梳理逐渐被泥沙阻塞,也就是失去了分流的作用,最终秦陵还是遭遇了被山洪冲击的厄运,大量的建筑被损毁,从而深埋于地下泥沙之中,但幸运的是秦陵的主体并没有遭到破坏。除了山洪危害之外,修建秦陵主体也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即地下水。史料记载:穿治郦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司马迁《史记》),对于穿三泉的意思专家们难以具体考证,但可以确定古人的意思就是遇到很多地下水。考古专家们研究发现,秦陵地下水深度约19-28米,可以说极为丰富,因此专家们才得出结论这里不宜修建陵寝。
不过,既然秦始皇认定了骊山,工匠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干,想办法解决地下水的问题。专家们推测,工匠在挖掘陵寝墓室的时候找到了地下水的泉眼,然后用石块将泉眼砌上,并且在涂抹上红漆密封,如此一来地下水就不会渗入墓室;此外,还有专家推测,工匠也可能直接用石料将泉眼堵塞,然后将青铜融化浇灌其中密封。总之,都可以归结成一种方式,即用物理方式堵住地下水。
如果只是堵,还不能体现出工匠的智慧,他们当然也做了预防措施,即修建复杂的排水系统,一方面防止地下水冲破密封地板渗入到墓室中,另一方面因为陵寝顶部也会渗水,所以必须要设置排水渠。现如今,秦始皇陵并没被打开,因此其内部排水结构也不得而知,但是专家们通过对陵寝的勘察发现,在封土的东面,南面和西面都各有U型排水渠,而这些很可能就是和陵寝内部相连通的。不过,让专家们感到疑惑的是,陵寝底部如果有积水的话,又是如何从上面排出来的呢?
虽然秦始皇在骊山选择修陵不是最优的,但是在工匠的杰出智慧之下,还是造就了这座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陵寝建筑,因此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是名至实归的。在将来,如果条件成熟了秦始皇陵能被打开了,那将无疑又是一场惊天动地的考古大发现,而且也全世界都为之期待。
《秦陵——尘封的帝国》作者:段清波,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