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9月20日,西安交响乐团在华清宫九龙湖舞台录制《江山如画》系列交响音乐会节目(资料照片)。西安交响乐团供图
本报记者 赵茁轶
国庆假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联合中国爱乐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昆明聂耳交响乐团、西安交响乐团,连续5天上演《江山如画》系列交响音乐会。经典的曲目在北京、哈尔滨、杭州、普洱、西安等5个城市的标志性自然景观中回响,悠扬的旋律和青山绿水共同绘就了一幅江山如画的壮美长卷。
10月5日晚,《江山如画》系列交响音乐会收官演出在华清宫举行,指挥家夏小汤与西安交响乐团联袂演出,展示了古都长安的历史风貌、人文风情。
曲目多样展现风土人情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西安站交响音乐会以水幕开场,体现了“江山如画”的主题。水幕落下的同时,青年钢琴家万捷旎与西安交响乐团共同奏响了振奋人心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一乐章,激昂的旋律萦绕在观众耳畔。
“此次音乐会由西安交响乐团与多个单位合作完成,涉及民歌、老腔、舞蹈等多个种类的传统曲目。”西安交响乐团品牌总监曹继文介绍。交响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旋律在演出会场回荡。
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充满着浓郁的陕西风情,荡气回肠的华阴老腔结合交响乐团的演奏,带给观众别样的体验。交响乐团的打击乐与华阴老腔敲击条凳声融为一体,西方艺术与东方民俗浑然天成,既奔放大气又不失雅致。
选自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的《长安古意》是西安交响乐团的原创招牌节目之一。节目以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同名诗作为蓝本,以交响乐结合古典舞的形式,充分体现诗歌中的意境美与韵律美。乐曲与舞蹈交汇呈现出大唐的盛世美景,低吟浅唱的唐诗交响乐让观众似乎也随之进入千年前的长安妙梦中。
此外,《走西口》《雄武》《丝路霓裳》等颇具陕西文化特色的节目一一呈现。此次西安站的交响音乐会表演形式不局限于交响乐,而是融合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在作品的选择上纵贯古今、雅俗共赏,尽显千年古都的历史底蕴及时代风采。“我们希望在传统交响乐中加入陕西特有的曲子,体现地域文化的魅力。”西安交响乐团首席周虎翼说。
声画交融描绘锦绣山河
骊山脚下山姿水态,展现祖国江山如画。《江山如画》系列交响音乐会西安站在华清宫九龙湖舞台进行录制,录制舞台以骊山为背景,以亭台楼阁、垂柳、湖水为舞美元素,应用高科技手段,营造出富丽堂皇的宫廷殿宇、璀璨夺目的星空、滚滚而下的雾瀑等华丽场景。同时,多平方米的可升降大型水下LED发光舞台和LED折叠式软屏光彩夺目,让观众能够在真山真水间深切感受祖国山川的恢宏气势。
“交响乐+”的新形式为艺术和文旅注入双重活力。西安交响乐团联合演奏家、舞蹈家再现经典。在旅游胜地进行交响乐演出是创新表演形式的尝试之一,这种跨界既能增强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激发更多人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又能增加文旅产业的影响力。
“这次音乐与文旅的融合好处很多,音乐无国界不应局限在古典音乐的范围内,应该积极与其他文化产业融合以实现共赢。”曹继文感慨。目前,陕西也在通过重大项目推动“文旅+”多元产业的嫁接融合,促进新业态、新场景、新成果蓬勃生长,不断提升文旅产业的影响力。
创新形式 艺术走入生活
西安交响乐团进行户外公演已有10年。自年起,西安交响乐团每年均举行春、秋两次公演。近年来,除了在秋季线下举行公演,西安交响乐团还实行“线上+线下”的新模式,将交响乐推向更多人,《江山如画》系列交响音乐会便是应用这一新模式的积极尝试。
“得益于科技进步,收音和传输已不再成为难题。现在我们时常策划和其他领域相连接的线上音乐会,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江山如画》系列交响音乐会就是最好的体现之一。”周虎翼告诉记者,年4月,西安交响乐团携手陕西历史博物馆直播了一场“云上国宝”音乐会,艺术家们在流光溢彩的大唐遗宝展前,将古典音乐与文博产业相融合,实现了一次东西方艺术的碰撞。
这些演出涉及多个领域,又借助先进技术走入千家万户。“我印象最深的节目是《小放牛》,那片绿意盎然的茶山太美了,有机会的话我也想去汉中看看。”在现场观看了《江山如画》交响音乐会后,观众张博文激动地说。神州大地,江山壮丽。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时代画卷,随着经典的旋律和跳动的音符徐徐展开。“交响乐+”的形式,让交响音乐会成为一场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