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陵迟迟不打开?众说纷纭。以下5大原因,你站哪一条?

一、打开成本过高:

打开秦始皇陵的工程量极大,可能要花千亿人民币、耗费数十年时间。

毕竟整个秦始皇陵占地面积有七十八个故宫大。还记得杜牧的《阿房宫赋》么?气势太吓人了: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阿房宫其实是没有建成的,但始皇陵则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史书记载,秦始皇陵也称为骊山陵,是他他继位开始就修建,那时秦始皇才13岁,直到他病死还没有完全竣工,前前后后共历时39年。而秦始皇陵的设计者是丞相李斯,总监工是大将军章邯,修建陵园的总人数超过了72万,秦始皇陵高约11米,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底部周长三十八公里,准确地说是故宫的78倍,内部结构相当复杂,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有关秦始皇陵的记载和推测都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或史书里。一直到了年,陕西骊山北麓的农民一锹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

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揭开了秦始皇皇帝陵园的一角。呈现“品”字型排列的三个兵马俑,总面积就达到了2万多平方米。然而,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俑坑。

秦始皇墓宝贝太多了,不仅仅是值钱的问题,钱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里面可能有书籍和其他有价值的文物,对证实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有重要意义,但如果挖,至少要挖上百年,当年建都建了几十年,动用了几十万人。何况动了龙脉,怕万一有不好的后果。其实我们可以挖挖明代的墓,研究价值也很大。

二、生态隐患巨大:

已探明始皇陵内部有大量水银,如果技术不到位,会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内有百吨的水银作大江大河,水银有毒一旦呼入将会致命。安全地处理地宫内的百吨水银,将是一个大问题。同时,又有机弩矢等防盗机关,开挖是件非常凶险的事,稍不注意,考古人员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危害。

1、专家对秦皇陵土壤汞含量测定,确定地宫中有大量的汞,证实了史记记载。

2、地宫离地表最少30米,专家也无法肯定,有些专家说至少到米。但至少10层楼高以上,所以水银对地表影响有限。

而且在地宫上方有高温度异常,专家判定在墓下还有一个巨大的排水工程,由于骊山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河流多,所以在秦始皇陵里有个巨大排水工程,以保持墓室的干燥,这也是在发掘的一个难题。

对此,也有朋友质疑说:一百吨水银其实体积很小的,因为水银密度是水的13.6倍。一百吨也就一个直径不到2米的立方块都塞不满,,也就是现在主流三室一厅里的一个卫生间。

三、破坏历史文物:

史记记载,皇陵内有无数的奇珍异宝,发掘过程可能会对历史文物造成永久性破坏。

主要是氧化问题:除非盖个超级大棚。工程量太大了。不小于三峡工程。

兵马俑就是现成的例子,本来是有色彩的。结果打开后没多久,色彩全部蒸发没——

当时,打开过里面的陶俑瞬间变色,两三分钟就从彩色变成现在大家看到的颜色了,而且没有办法恢复,所以一直不敢打开后面的。

秦始皇陵距今已经多年了,秦始皇陵里面的文物太多了,太宝贵了,如果贸然打开造成文物的破坏,这个责任谁负得起?

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在文物保护手段还没有达到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轻易打开秦始皇陵的!

四、掘墓文化忌讳: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杨鸿勋先生反复收集探测和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

秦始皇陵的内部建筑类似于金字塔,共有九层,每层都设有环绕走廊式的享堂,最上层封土后还种上了树木,有点类似“九层妖塔”?

后世对秦始皇的历史评价非常两极,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看,他是统一中华的奠基者。考古是在寻找历史,具有极大的意义,但行为也是“掘墓”,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比较忌讳的,所以现在考古基本上都不主动进行。

五、改写历史定论:

秦以前的历史基本是不全的,这和项羽火烧阿房宫有关,在哪个文字不普及的时代,最大的图书馆被焚烧,也意味着大量历史典籍孤本被毁灭,始皇陵可能会弥补这方面历史的缺失,也将颠覆历史——

因为始皇陵内有诸多古籍,可能会对主流文化造成巨大冲击,甚至改写历史学。湖北《睡虎地秦简》一项已经改写了不少人对秦的印象。

金大侠前年到西安一游,从当地导游口中听到了进而感受到了当代秦人对始皇帝的崇敬与维护。说句实话:有些小震惊……

后世对秦始皇和秦朝统治的历史评价两极化归根结底是因为《史记》的黑化,司马迁主观地认为秦始皇残暴不仁,事实上秦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统一六国,北抗匈奴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说到底,我们对秦始皇的历史很多都是推测,但是已经传了几十年了。一旦打开发现以前的历史都是错的,会给整个社会认知产生巨大影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