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散曲中的名篇之一。元文宗天历二年,陕西一带遭受特大旱灾。张养浩年已六十,从五十二岁辞官至今,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为了救济灾民,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他“登车就道,遇饥者账之,死者葬之”。(《元史·张养浩传》)由于目睹了人民的灾难,他写出了一些思想深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的作品。他曾以“山坡羊”的曲牌,写了九首散曲。这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潼关怀古”,顾名思义,散曲抒写的是作者经过潼关古塞时所产生的追念古人古事的情怀和感受。张养浩入陕途中,潼关是必经之处。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抚今追昔,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作何感想呢?下面我们对这首散曲作一具体分析。
张养浩像“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开头三句大笔写景,是作者潼关所见。“峰峦”指潼关西南华山群峰。“波涛”是黄河的波涛。黄河在潼关以北是自北向南,至潼关一带转向,滚滚东去。“聚”形容山峰众多簇拥;“怒”形容水流湍急,奔腾澎湃。作者来到古塞潼关,放眼四望,先见华山群峰峥嵘崔嵬,好象是众多的山峰故意聚集此处,又见黄河汹涌翻滚,滔滔东去,好像一条发怒的巨龙。散曲开篇,通过两个拟人化的比喻,极其生动传神地写出潼关山河的险要形势,展现出一种雄浑苍茫的境界,令人惊叹不止。因此接下来作者便赞叹道:外有黄河,内有华山,真是潼关要道啊!
《潼关怀古》对于古都长安来说,黄河在潼关之外,华山在潼关之内,故称潼关要塞的形势是“表里山河”。这三句写景极力突出潼关险要的地理形势,目的在于引出下文的追怀历史,抒发感慨。“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西都,指长安,秦都成阳在它附近,汉、唐两代建都于此。东汉时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便有西都之称。这里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一带所建的古代帝都。“踟蹰”,本意是徘徊犹豫,这里是惆怅、思索的意思。“伤心”句是倒装,应该是“伤心行经秦汉处”。“宫阙”,指古代王朝兴建的无数宫殿。这几句意思说,在潼关古塞西望长安,我心情惆怅,思绪万千。真令我心情悲伤啊!
潼关经过这秦汉以来争战不已兴亡迭起的地方,那历代王朝兴建的无数宫殿,现在都化为废墟,不复存在了。这五句是即景抒情。情因景生,作者所在的潼关,乃关中门户,由于山川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历代王朝为争夺统治权拼杀的古战场。在这里远望古都长安,使他自然想起历代王朝的兴亡,想到历史上无数次流血的战争。因为那宫殿废墟正是历代兴亡的见证。想到这里,产生了无限悲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散曲以议论结尾,发表历史见解。作者想到历代兴亡,油然而起悲伤之情,但他并不是为历代王朝的覆亡而悲伤,而是悲痛历代人民的深重苦难。“兴”和“亡”,分别指历代王朝的兴起和灭亡。
潼关这四句说,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无论兴起还是败亡,老百姓总是受苦遭殃。这就揭示出前面所说的“意踟蹰”和“伤心”的根源及具体内容。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给千百年以来人民带来的苦难,令作者痛苦悲伤。表现了作者对历代统治阶级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厚同情。这个结尾是全曲的画龙点睛之笔,见解深刻精辟,大大开拓和深化了这支怀古曲的思想内容。作者从一兴一亡两个相反方面考察历代的兴衰更替,得出了同一的结论——“百姓苦”,这是对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所作的真实概括。试看历史上一个王朝衰亡的时候,总是君昏臣暗,战乱迭起,老百姓不得安宁,大受其苦。
潼关而每一个王朝兴起的时候,统治者们又无不是举徭役,兴土木,建造宫殿楼阁,盘剥敲榨百姓,以供其骄奢淫逸。劳动人民总是处于被奴役被损害的地位,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曲结尾四句便精练深刻地概括了这种历史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政权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对立。早在六七百年前的封建时代,能做出如此透辟深刻的判断,确属难能可贵。这首散曲通过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对立的本质。作为一首怀古曲,它在思想境界上高出于一般的怀古之作,在于它是从人民的命运着眼去评判历史的。
潼关张养浩另有一首〔山坡羊〕《骊山怀古》,写由阿房宫焚于一炬而联想到历代兴亡,感慨“嬴,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便只是感伤古代王朝的覆灭,发思古之幽情。此曲在俯仰古今之时,不只是感慨于历史的兴衰更替,更主要是揭示封建统治集团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表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一定认识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张养浩能够从同情人民的角度,对封建政权做出历史的批判,从不滴封建政权的统治去同情人民,在思想意义上的确深刻得多。这支散曲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首先是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作者由景及情,由情立论,首尾贯通,气势雄浑,结构非常严谨。
〔山坡羊〕《骊山怀古》其次,篇幅短小,容量很大,立意高远,感情深沉。全曲所见所感所想,境界阔大,高度概括,不限于一时一地,一人一事,而包括了古往今来,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另外,语言凝炼通俗,精辟深刻。如用“聚”、“怒”两个字形容潼关山河,便使潼关的险要形势具体可感,传神生动。特别是篇末“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八个字,深刻十分丰富,见解精辟深刻,而又浅显平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