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秦王嬴政建立起庞大的秦帝国,雄才大略的他,开始了三项巨大的建筑工程:长城、秦始皇陵与阿房宫。两千多年后,人们仍然感叹于秦长城雄伟的身影和始皇陵地下军团的威严肃杀。然而,与之齐名的阿房宫却从未进入人们的视野。其所以流传后世,是因为司马迁、班固的记载和杜牧的《阿房宫赋》。秦王朝灭亡将近一个世纪后,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到:“三十五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班固在《汉书·贾山》中记载:“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挠,为宫室之丽至于此”。

几百年后,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到:“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经过司马迁和班固两位历史学家的背书,以及杜牧浓墨重彩的渲染,使得人们相信:曾经有一座前所未有、宏伟壮观的宫殿建筑群,不仅见证了大秦帝国的辉煌,也目睹了它的谢幕。而阿房宫这座宫殿的兴衰,也和秦始皇本人功业的兴衰和大秦帝国如同流星一般的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谓:“秦皇为无道,作阿房之宫”;“秦筑阿房,赢姓以颠”;“阿房、阿房,亡始皇”;“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等等。其实,秦始皇修建阿旁宫的初衷,是因为秦统一六国之后,咸阳人口急剧增长,如秦始皇曾一次就把各地的12万富商大贾迁徙至咸阳,渭北地区因受两河(泾水和渭水)的限制,很快有了人满为患的感觉。无论是都城还是王宫,都越发显得局促,于是秦始皇想要修建一个新的王城,以作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司马迁写到:朝宫建造在渭河南岸,是统一帝国的象征,用于取代使用了余年之久的咸阳宫;前殿是未来朝宫的主体建筑,是始皇帝的办公地点。但随着秦帝国的匆匆落幕,大秦帝国的天字一号工程——阿旁宫,也悄悄地湮没在历史中。《史记》中记载,项羽带兵入咸阳后,放火烧毁秦宫室,大火持续烧了三个月之久,这就是杜牧所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于是《阿房宫赋》之后,很多中国人都以为,阿旁宫毁于项羽的一把大火。然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结果几年下来,考古队在前殿遗址及发掘了平方米,勘探面积达35万平方米,竟未发现一处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为了不放过任何一处蛛丝马迹,考古队几乎每隔一平方米就用洛阳铲打下5个孔,但就在这样的高密度的勘探下,仍未发现有焚烧的痕迹,没有红烧土。考古学家采集了部分土样带到实验室里化验,化验结果也是一样的,土壤中没有焚烧过的痕迹。但是在秦都咸阳遗址,考古队在1号、2号、3号宫殿遗址建筑中,均不同程度发现了被大火焚烧的痕迹。此前,根据对兵马俑的考古勘探,也能发现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如此大范围的火烧,正是证明连续燃烧三个月的最好印证。那么,为何阿旁宫遗址找不到火烧的证据呢?因为项羽所率领的楚军,在这里没有建筑可烧。据《史记》记载,规划中的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米),南北五十丈(.5米)。通过对遗址的勘探显示,阿房宫夯土台基东西长米、南北宽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夯土台基的面积是,54.1万平方米。根据《史记》记载的尺寸推算,前殿的面积为8.07万平方米,约占阿房宫面积的七分之一。也就是说,在拟建的阿房宫区域内,还有6个相当于前殿面积大小的空间,不知规划着什么样的建筑。如此浩大的工程量,在没有机械工具,总人口不过千万的秦代,无疑让人望而生畏。不仅如此,阿房宫的建造过程并不顺利。公元前年,秦朝修筑并开通了直道;又征集隐官刑徒70余万人,分别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两年之后,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骊山。因集中人力覆土需要,朝廷又把阿房宫建设工地上的劳力征调到骊山。第二年,即秦二世元年四月“骊山事大毕”,停工7个月后,再次复建阿房宫,又从陵墓工程中抽调出一部分劳力回到阿房宫。咸阳宫中的秦二世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后,在帝国的南方,陈胜、吴广等一行多人,将会在阴雨绵绵的天气中走到一个叫大泽乡的地方。当年冬天,数十万起义军汹涌而至,修建陵园的“骊山徒”又被迫调往前线去,从此帝国陷入马不停蹄的混战之中。此后,阿房宫建筑即使不停工,也不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了。也就是说,除去暂停的7个月,阿房宫有规模施工的时间,前后不过两年零七个月而已。在—年的考古勘探中并没有发现高出阿房宫基础夯土台之上的夯土台,更不用说发现其上的建筑遗迹了,这说明项羽入关时前殿还没有动工兴建。所以,《阿房宫赋》所形容的壮丽完全是虚构的。杜牧难道不知道真相吗?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年),唐敬宗年少即位,耽于玩乐,大兴宫室。杜牧写《阿房宫赋》完全是为了以秦国灭亡的例子来警醒唐敬宗。只不过因为文笔太过华丽,反而成为让无数后人为阿旁宫的被毁而扼腕叹息。

来源

十三层阶梯

编辑

猫薄荷

值班主编

猫薄荷

☆鼓楼区融媒体中心☆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