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今山东济南人,在元朝曾担任礼部尚书、监察御史等高级官职。
但张养浩被后人所铭记,不是他所担任的官职,而是他廉政爱民、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的情怀。
张养浩是少数为救民而在任职期间疲倦而死的官员,他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人们广为传颂。
01元朝官场中的“异类”
张养浩不仅因廉洁而名留青史,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依然有一席之地,他写过很多映射时代风貌、脍炙人口的散曲。
最著名的是两首咏史怀古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与《山坡羊·骊山怀古》。
此外,张养浩还留有一部系统阐发其为官思想的文集《三事忠告》,即《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
大量的诗词散文散曲作品,描绘了当时元王朝的历史现象,为历史学家研究元王朝留下了重要素材。
元朝晚期,社会弊政丛生,百姓苦于苛敛,生活于水火之中。
官场因循守旧、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而张养浩却是其中的另类。
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张养浩3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一直在践行“仁政”的思想。
在担任堂邑县尹时,张养浩便小试牛刀,捣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罢免欺压百姓、贪赃枉法的官吏,并严惩当地的恶霸势力。
张养浩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在他离开堂邑县10年后,依然有百姓为他立碑,感念他的恩德。
02上书正改不正之风
元武宗在位时期,张养浩担任监察御史一职。
监察御史的职责就是监察百官,纠劾不法之徒,起到激浊扬清的作用。
为了改变元朝官场的不正之风,张养浩向武宗皇帝上万言书,力劝皇帝整伤吏治、厉行节俭、强化纲纪。
他针砭时弊,只用40字便概括出元朝所存在的问题。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元朝奢靡腐化的不正之风,认为当时“赏赐太侈”、“土木太盛”、“风俗太靡”。
但当时的朝廷已经久不闻如此刺耳的言论,如同很多忠诚进谏的贤臣一样,在臣贪君昏的元朝晚期,张养浩的意见如同一阵风从水面掠过。
那些权臣显贵为了维持自己奢靡的生活,罗织罪名诬陷张养浩,无奈之下张养浩只能选择逃离京师。
元英宗即位之后,再次起用张养浩。
在张养浩担任参议中书省事时,恰逢元宵节,元英宗为了彰显皇帝之家的气派,想在宫中张灯结彩造鳌山。
张养浩认为在宫中张灯结彩存在火灾隐患,自从元世祖忽必烈以来就严禁烟火。
他前去拜访左丞相拜住,希望左丞相能劝说皇帝“崇俭虑远”,摒弃“喜奢乐近”的风气。
元英宗听到有人劝阻自己置办灯火时大怒,但听说是张养浩直言进谏也只好作罢。
皇帝虽因此赏赐了张养浩,但张养浩长期郁郁不得志,最终以侍奉年老的父亲为由辞官而去。
此后,朝廷多次征召张养浩做官,但他始终不肯赴任。
03散尽家财济世救民
元文宗天历二年(年),全国性的旱灾爆发,一时间饿殍遍野,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爱民如子的张养浩再也坐不住了,他接受了朝廷任命的陕西行台中丞一职。
在前去陕西赈济灾民之前,张养浩把自己辛苦积攒的所有积蓄全部给了家乡的穷困乡亲,希望他们能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以便早日渡过难关。
之后,张养浩便匆匆赴任。
在途中,张养浩远跳“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山川,潼关就在眼前,他不禁慨叹“望西都,意踌躇”,繁华的历代古都如今已经灰飞烟灭化作了尘埃,那些饱含人民血泪的气势磅礴的宫殿如今尽为尘土。
一将功成万骨枯,朝代的兴亡更替都是百姓在受苦受罪啊!国家兴盛受苦的是百姓,国家灭亡受苦的还是百姓,这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悲哀所在,任凭风云变幻,朝廷荣辱兴衰,百姓在更多的时间里处于苦难之中!
04死于救民之路
张养浩的爱民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散曲和他的《为政忠告》当中。他写道:“心诚爱民智无不及”,“民陷水火,如己陷水火”。他心系天下,把百姓的疾苦看作是自己的疾苦。
但是,遗憾的是在全国性的灾荒面前,有张养浩这样情怀的官吏太少了,张养浩最终也未能改变历史,元王朝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边缘。
张养浩是一位颇具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历史上有很多清官清廉一生,大多远离官场最后悠然自得。
但是张养浩却死在了救苦救民的道路上。
根据史书的记载,救民心切的张养浩来到陕西之后马不停蹄地赈济灾民,以致忧劳过度,最终死在任上。
陕西的百姓听说张养浩去世之后,如同哀悼自己逝去的父母一般悼念张养浩。
在黑暗的元王朝,有这样的好官是天下之福,这样一位好官就这样离百姓而去实在是令人唏嘘。
05结语
在奢靡腐化、奸臣当道、君主昏庸的元朝晚期,张养浩能廉洁勤政,厉行勤俭,虽然元朝的灭亡已经注定不能挽回,但张养浩无疑对浑浊不堪的世风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
功垂千古的贤臣名相,开疆拓土的风流皇帝已尽入渔樵闲话,张养浩廉政爱民的情怀和他为百姓操劳的背影却被历史所铭记。
斯人已矣,但愿勤俭节约、廉政爱民之风永世长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