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大秦历经奋战,公元前年统一,到秦始皇去世于公元前年,三年后秦灭。从灭六国统一天下,再到刘邦大军兵临咸阳,秦王子婴出降,一统天下不过短短的十五年时间。

而众所周知,汉承秦制,秦朝只维持了十五年,而汉朝却维持了长达四百年之久。差距之明显,大秦的灭亡是很多因素促成的最终结果,秦始皇是“秦朝”的“开国之君”,他凭借着出色的能力成功把握政权直到自己逝世,这一点足以说明秦始皇的强大。

虽然秦始皇统一六国威望很大,但是在他去世后,其继承人才能一般,掌握不了帝国的权力,在此之后秦朝灭亡。

当我们重新去翻开这段历史,秦朝在后期灭亡的速度之快,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其中有很多明显不可理的事件。

陈胜起兵

秦朝在历史层面贡献无可取代,但是秦朝在管理朝廷方面却是欠缺的,百姓因为受不了苛政起来造反的事件就发生在实现大统一没几年的秦朝,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庞大的起义。

秦始皇在历史层面上功绩无可厚非不代表他就是六国百姓救星,秦始皇在位期间,长城阿房宫乃至条条马路都需要人力,生产力低下就需要用人力血肉去填,这就为民间百姓对秦朝统治不满埋下了种子。

秦始皇去世后,继位的秦二世却更加的残暴,他为了皇位稳固,不仅杀害文武大臣,更对自己的兄弟痛下杀手。

除此之外,秦二世对秦朝老百姓的剥削更是残酷非常,他登基之后,穷奢极欲,使当时秦朝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公元前年夏季,渔阳需要戍守长城,于是九百多个农民被征召前往,当他们走到一半路的时候,恰逢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其行。

无法在定下的时间内到达,如果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在这九百多农民中,其中有两个领队人物叫陈胜和吴广,两位号召劝说众人,现在已经误期了,过去也只是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了押队的军官,发起了起义。

陈胜和吴广的这次起义发展的无比庞大,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从不到一千人的队伍呈几何倍数扩大到了几十万人,做大的速度之快,让人匪夷所思。

骊山囚徒

秦朝末期的时候,其主力部队在北方防备匈奴。而关中主力部队数量不足,无法抵挡起义的农民军队,于是章邯释放骊山囚徒,组建后备军队。

这些骊山囚徒大多都是亡命之人,凶狠异常,而其对手是陈胜吴广手下的起义军,陈胜吴广的军队都是民众自发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军队,因此与正规军还是相差甚远的。

所以两军对峙,力量悬殊,起义的农民军根本不是骊山囚徒军队的对手,仅仅坚持了半年的抵抗,便逐渐衰弱下去,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和源源不断调入的后备力量之下,起义军无法抵抗,最终失败,陈胜吴广相继被部下杀害。

刘邦入关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平息,有两支队伍逐渐壮大,分别是项羽领导的军队和刘邦领导的军队。

这两支队伍分别对秦军作战,项羽的军队在巨鹿之战中以极其少的兵力歼灭了秦军的有生力量,让秦军受挫。

而后期章邯要对付的是其他各国残留下来的部队,他们是之前能跟秦军对战的部队,战力自然强悍,并不是秦军一时能够压制下去的,所以面对着四处的起义军,秦军自然应顾不暇。

刘邦军队在初期手底还没有什么正规的骑兵可用,几乎完全靠步兵在奔袭中和秦军硬碰硬,却在野战中赢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在洛阳东之战取胜后突然以一种极为飘逸的方式直扑南阳,通过佯撤、夜袭战术夺占宛城。随后趁秦国注意力还因为之前洛阳东之战的失败,放在了在威胁函谷关的洛阳一带之时,组织军队突然向西北极速奔袭,连破数关进入关中。

速度快到秦军根本没有时间反应,直到起义军已经进入了关中平原,才在蓝田遇上秦军的成规模抵抗。

刘邦在部队疲劳的大前提下与敌人连打三场野战,在绝不能失败一次的前提下,成功将秦帝国这支顽强到了极点的最后的野战军尽数歼灭。

而后强攻秦军预备赶赴增援巨鹿战场的主力部队,还是在形成对函谷关的威胁后以一种极为飘逸的方式,先打南阳后奔武关峣关,刘邦抓住时机,率军抵秦都咸阳,迫使秦王子婴出降,秦朝也在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结语

这就是秦帝国末期发生的几个令人困惑的事件,其中秦帝国灭亡的直接原因除了军事上的失利外,与后来的汉朝相对比,汉朝用了更多的安抚手腕,王道、恩德和仁义并用,故此得以持久。

反过来衬出,秦朝快速灭亡,主要是执政过于极端,没有妥协,更没有适应当时的环境。秦始皇在的时候,由于威望太大,所以矛盾一直被掩盖。

而当秦始皇去世之后,所有的一切问题全都暴露出来,原六国之人对于秦帝国没有认同感在里面,所以这些看似不合理的事件却又很顺其自然地发生了。

陈胜的起义军之所以能做大,主要是在那个时期的百姓经历了几百年的乱世之后,希望能过上安稳的生活,但是秦朝的劳役太重了,以往百姓还期待着在秦始皇之后,由仁善的公子扶苏继承皇位,减轻他们的劳役能让他们生活过的好一些,但是扶苏身死与胡亥继位,新帝登基后,对百姓榨压变本加厉所致,使得百姓们心中最后一抹希望也随之破灭。

骊山囚徒过于凶狠主要是因为自由对这些亡命之徒来说吸引力巨大,刘邦能顺利入关看似巧合,但是跟前面两者还是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不是之前发生的这两个事件转移了秦朝大部分兵力,导致兵力不济,甚至连固守函谷关都无法做到,刘邦也不会如此顺利的入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