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临潼县骊山西麓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考古》年12期临潼县文管会
临潼县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30公里处,骊山横贯该县南部。年秦东陵工作队进行调査时,在骊山西麓的冲积扇形山坡上发现了部分原始文化遗存。年临潼县文管会在文物普査中又对该地区进行了详细调査。两次调査共发现4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且多分布在山麓中有沟河冲积的中下游、接近平原区的二级台地上(图一)。现将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一、李家沟遗址(代号LXL)
该遗址位于县城西南约3公里的李家沟村。遗址东南高西北低,由于修建水库,很大一部分被破坏掉,现存面积为平方米。
(一)遗迹
调查时在村北的第13级梯田的断崖上发现了11个灰坑。灰坑均呈不规则形,断崖上暴露出来的宽度为L5—3米,灰层厚0.3一0.8米。在第14级梯田断崖上发现有一段长约3米的居住面。这段居住面又可以分成2段,其中有2.5米可以分上下两层,下层为草拌泥,上层为白灰面;另外0.5米上下可以分成三层,下层为草拌泥,中层为白灰面,上层为灰色土层。
(二)遗物
有陶器、石器、骨器三种,器类有陶罐、盆、钵,石笄,骨尖状器等。
陶罐发现3件,均残片。LXL:11,细泥红陶。敛口,圆弧腹。距口沿4厘米处有用手捏制的两耳。素面。口径28厘米(图二,2)。LXL:13,细泥红陶。侈口,高领,腹近直。素面。口径11厘米(图二,3)。LXL:16,细泥红陶。侈口,尖唇。口径30厘米(图二,6)。
陶盆采集到2件口沿LXL:12,泥质红陶。敛口,圆唇,折肩,斜直腹。素面。口径38厘米(图二,4)。LXL:14,泥质红陶。敛口,折肩,斜直腹。素面。口径54厘米(图二,5)。
陶钵1件(LXL:15)。泥质灰陶。敛口,圆腹。素面。口径24厘米(图二,1)。
石锥1件(LXL:8)。表面磨光。残长5.8、残端径1.5厘米(图二,7)。
骨尖状器1件(LXL:9)。表面磨光。两端均残。残长9.2、大端残径2.3、小端残径1厘米(图二,8)。
另外还釆集到一些蚌壳。
遗址内的陶片以灰陶居多,纹饰多见绳纹,另有附加堆纹。陶器的特征与康家遗址①、姜寨第五期文化②的同类器特征相似。据此,此遗址应为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
二、马斜遗址(代号LHM)
此遗址位于韩峪乡马斜村西北50米处、韩峪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南北宽、东西长1米,面积平方米。地势东高西低,保存基本完好,堆积一般厚为0.5—1.5米。
(一) 遗迹
调査中在村北的断崖上发现不规则的灰坑5个。暴露部分的直径1.5—3米、灰层厚0.3—0.9米。灰坑堆积分上、中、下三层,中间为一层料疆石。坑内包含物有陶片和石器。
在同一断崖的北端,发现有一个小陶窑,窑体平面呈圆形,窑径
6、地面以上的高度为0.75米。窑壁已被烧成坚硬的青灰色。(二) 遗物
有陶器和石器两种。陶器有瓶、盆、罐、钵、壶、豆、托等14件,石器主要为斧。
陶尖底瓶1件(LHM:2)。仅见尖底。手制。外饰线纹(图三,10)。
陶盆3件。LHM:3,细泥红陶。折沿,圆唇。唇上绘一黑色彩带,腹上绘弧线三角纹。口径23.7厘米(图三,13)。LHM:5,夹砂红陶。平折沿,圆唇,圆腹。腹饰绳纹、附加堆纹。口径31厘米(图三,9)。LHM:15,泥质灰陶。敛口,圆唇,折肩。素面。口径30厘米(图三,3)。
陶罐3件。LHM:7,泥质灰陶。侈口,平沿,圆唇,高领,束颈。颈上有耳。口径12厘米(图三,5)。LHM:8,夹砂灰陶。侈口,折沿,圆唇。腹部制成棱状,外饰指甲纹。口径12.5厘米(图三,8)。LHM:12,夹砂红陶。敛口,平沿。外饰绳纹。口径21厘米(图三,4)
陶钵4件。LHM:16,泥质红陶。口微敛,尖唇。腹上部饰水波纹。口径29.8厘米(图三,12)。LHMH8,细泥红陶。敛口,圆唇。素面。口径35厘米(图三,7)°LHM:24,泥质灰陶。侈口,圆唇。口下0.8厘米处有一凹槽。口径30.8厘米(图三,2)。
陶壶1件(LHM:4)。泥质灰陶。侈口,细长颈。颈部有4个圆饼。口径H.8M米(图三,14)。
陶豆1件(LHM:6)。泥质灰陶。柄残(图三,1)。
陶托1件(LHM:11),残。泥质灰陶。圆形,周边呈锯齿形,有高出盘的突棱。棱宽0.7、高1厘米(图三,6)。
石斧1件(LHM:9)石灰石质。磨制光滑。长7、刃宽4、厚2厘米(图三,11)该遗址内的陶器以红陶居多。纹饰有绳纹、线纹、指甲纹、附加堆纹。还有一些彩陶。器物特点和姜寨遗址第四期相似。
三、井深沟遗址(代号LHJ)
遗址位于幹峪乡井深沟村西、洪水沟北岸的二级台地上。遗址东高西低,东西长0、南北宽米,面积平方米。
(一)遗迹
遗址内发现有8个灰坑,灰坑呈袋状,直径2.5、深1一3米左右。灰坑中有大量的陶片及人骨、兽骨等。
(二)遗物
有陶器、石器和骨器三种。陶器有罐、鬲、钵、杯、豆、盆等,石器有犁等,骨器有尖状器。
陶罐3件。均为口沿。LHJ:1,夹砂红陶。平沿,方唇。素面。口径37.6厘米(直四,3)。LHJ:10,夹砂灰陶。侈口,尖唇,束颈。腹饰绳纹。口径30.4厘米(图四,2)。
LHJ:12,夹砂灰陶。侈口,折沿,器表饰绳纹。口径43.6厘米(图四,1)。
陶鬲1件(LHJ:7)。夹砂灰陶。残足。素面(图四,7)。
陶钵1件(LHJ:11)。细泥红陶。敛口,尖唇。素面。口径48.8厘米(图四,1。)。
陶杯1件(LHJ:6)。灰陶。捏制,制作粗糙。直口,平沿,厚壁。外壁有不规则绳纹。口径3.1厘米(图四,5)。
陶豆1件(LHJ:17),残柄。灰陶。素面(图四,4)。
陶盆1件(LHJ:25)。细泥灰陶。微侈口,折沿。器表施红陶衣,口沿有一条黑彩带,腹有弧线三角纹。口径41.6厘米(图四,9)。
石犁2件。石灰石质。LHJ:22,器长8.入宽7、厚1厘米(图四,11)。LHJ:26,残长5、残宽4.5、厚0.7厘米(图四,8)。
骨尖状器1件(LHJ:24)。局部有磨制痕迹(图四,6)。
井深沟遗址的罐、盆等器物的特征与姜寨遗址第三期、第四期的同类器相似,因而时代也应相当。
四、范家村遗址(代号LH5)
此遗址位于韩峪乡东2公里的范家村南50米处的小峪沟河的二级台地上。南北宽20、东西长50米,面积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两个长4、宽3、深1米余的灰坑。坑内有数量较多的灰陶片,外均饰粗绳纹。可辨器形有1件鬲足,1件罐口沿。据所采集标本推断此遗址的遗存应属龙山文化晚期。
骊山西麓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为我们研究骊山一带古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