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古文里面的发音很多和现在不同。比如读一部论语,我几乎要看注音,随便举开篇的两个例子。

如果随意去读,很容易发错字音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而有些字词,我们可能一直是读错的,谁也不能说完美。其实读错了,知道正确的读音改过就好了;有的甚至也没有改,比如我的同事纪芮,我一直读的/jì/,大家也叫她/jì/老师。

她说,姓的时候是读jǐ,不过大部分人都读错,而她也不会一一纠正;况且她自己觉得纪老师比挤老师好听。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一个非常高产的诗人。到现代,还被BBC作为专辑,去追问杜甫的成长之旅。BBC纪录片推出《杜甫》刷屏,《指环王》甘道夫的扮演者倾情演绎

他有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对比强烈,而且也是颇多争议的一句。因为里面的一个字“臭”的意思究竟是“臭味”还是“香味”?

以前读书的时候,就知道杜甫的这首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以前读的“朱门酒肉臭”一句中的“臭”字都没加注也就读作chòu,从来没有人纠正说这个有问题。不过今天一位学普通话的朋友发了一条信息,区分臭的两个读音。

他说,很明显这个“臭”字应该读xiù,意即“气味”,解作“富贵人家的酒肉发出香气”,而不是说富贵人家的酒肉多得腐败变臭了。

莫砺锋解说过,《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xiù。”《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xiù如兰。”这里的臭就是气味,具体可以是香味。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正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还有人辩解,因为冬天,路有冻死骨,酒肉怎么会发臭呢?所以肯定不是chou。

那时候的杜甫离开长安前往奉先探望家人,途经骊山,此时的玄宗等贵族正在山上的华清宫里寻欢作乐,而宫外的百姓却饥寒交迫,自己的儿子甚至也被饿死“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暴乱后的情形,人们无家可归,饥寒交迫。而富贵人家和贵族依旧是醉生梦死的生活,家中每餐都大鱼大肉,根本吃不完。

所以我认为的酒肉臭,并非真的酒肉臭了。而是因为太多了,吃不完;或者已经是剩的,所以容易臭,冬天也一样。这也当时的社会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杜甫正是感受到了这种不公,无非是讽刺了当时吃人的社会,讽刺那些权贵,不管如何,受苦的总是民众,他们丝毫不受影响。

所以我认为,对“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字,并非新的解读就一定合理。而旧的似乎更能凸显对比和讽刺的意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