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本书的来历比较神奇,差不多被视为天书。一是《阴符经》,一是《黄石公素书》,都属于道家经典。《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作者不详。《阴符经》的出名,与大名鼎鼎的苏秦有关,《素书》则与张良有关。咱们今天谈的是阴符,素书先搁置一边。
苏秦苦读阴符而谋富贵的故事,《史记》跟《战国策》都有记载,而以后者内容为生动丰富。下面的文字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上了十次,都未成功。他的黑貂皮大衣破了,百斤的黄金也用完了。费用断绝,只好离秦而归。他缠着裹腿,穿着草鞋,背上背着书,肩上挑着担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愧色。回到家里,(家人都不理他),老婆不下织布机,嫂子不给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苏秦长叹一声,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都是我苏秦自己的过错啊!”于是连夜发奋读书,把几十箱书打开来,找到一本姜太公的名为《阴符》的谋略书,伏案诵读,揣摩其精要。读书困倦欲睡时,就用锥子刺破大腿,血流至脚,说:“哪有去游说国君,却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让我得到卿相的尊位呢?”(按:心坚至此,何事不成?)过了一年,他把《阴符》揣摩透了,说:“这回真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
此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一时风光无两。衣锦还乡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注意,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两个成语的出处:一个是“悬梁刺股”中的“刺股”,一个是“前倨后恭”。
苏秦的故事令人感慨,算得一个很好的励志故事。这家人全无亲情可言,人心炎凉到这种地步,真是世间少有。后来苏秦一味玩弄权变,丝毫不讲道德、信义,以至于最终“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太史公语),大概与这种冷酷的家庭环境也不无关系。
苏秦凭一本阴符而建立不世奇功,咋看令人难以置信。但我们不要忘了,苏秦是鬼谷子的学生,原本就是满腹谋略的。孟子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游说秦王失败了,但有了实践的经验,回过头来再读书、反省,实践和书本相结合,这跟一味死读书,存在着天壤之别,也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苏秦的故事到此为止,我们还是回头说《阴符经》吧。《阴符经》得以为世人所知,要归功于唐朝的李筌。李筌,号达观子,道教思想理论家,政治军事理论家,跟八仙之一、著名的张果差不多是同时代人。李筌少年时即喜好神仙之道,曾经隐居于嵩山的少室山多年。唐玄宗开元年间,在朝中为官,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入名山访道,后不知所终,有《阴符经注疏》、《孙子注》等书传世。
据李筌《黄帝阴符经疏》及杜光庭《神仙感遇传》记载,李筌是在嵩山虎口岩的石壁中,得到《阴符经》本绢素书,红漆的轴,红色的丝绸外封,上写:“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由于其书年代久远,己经糜烂,李筌抄写下来,读了数千遍,竟然都不能理解其义理。直到后来,李筌入秦,遇神仙骊山老母为之讲解经义,才能明白。
这个传说太过神异,一般人大概都不会相信。当时的张果就曾指出:“近代李筌,假托妖巫,妄为注述,徒参人事,殊紊至源。”但不管怎么说,《阴符经》是因此而传开了。——这种“营销”手法,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叫做故事营销。现在的不少旅游景点,背后也都依附着一些真假莫辨的故事,增添游兴。
话说李筌读了数千遍《阴符经》,居然都不解其义,我起初疑心这是他为了神话《阴符经》而编造的夸张说法,但现在我真的相信,如果不能像苏秦那样专心揣摩,的确很难领会《阴符经》的微言大义。
至于苏秦所读的太公阴符,是否就是我们今日所见,也即唐朝李筌从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到的《阴符经》?估计可能性不大,但两本书既然名字相同,可以想见,二者必有渊源,不可能毫无关系。至于这里面的曲折我们也不必深究,我们的目的是学习古人的智慧,而不是为了考据。
《阴符经》的内容按字数,有两种版本,一种余字,一种余字。后者只是在前者的内容上多了近字,其他内容几乎完全一样。其实只是一篇短文而已,跟佛家的《心经》(玄奘大师译本)相类似。
《阴符经》的全文: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阴符经》素称“古今修道第一真经”,其言深奥,其理精微,称得上字字珠玑。书中有易、老、兵等诸家思想,既可当哲学书,也可当修身书来研读。不论是在道教界,还是在学术界,都深受推崇。全真道祖师张紫阳在《悟真篇》中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铨。”这不仅道出了《阴符经》的巨大功用,而且已经把《阴符经》跟《道德经》相提并论了,甚至还排在了《道德经》前面,认为是修道者的必读之经,足见其重要性。
全真七子之一、全真教第二任掌门马钰也把《阴符经》和《道德经》两书并举,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学道者不须广看经书,乱人心思,妨人道业。若河上公注《道德经》、金陵子注《阴符经》二者,时看亦不妨。亦不如一切不读,嘴卢都地养气,最为上策。”宋朝大儒朱熹也对《阴符经》赞赏有加,称其“非深于道者不能作”,诚哉斯言。
跟《道德经》相比,《阴符经》偏于刚,《道德经》偏于柔,可以弥补《道德经》的某些不足。《道德经》屡讲“无为”,容易被望文生义的读者指责为消极,而《阴符经》则毫无这种弊端。《阴符经》讲“执天之行”,讲“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讲“动其机,万化安”,大力称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全书充满了一种人定胜天的乐观精神。
首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