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研究内容也涉及到众多方面[1],不过在查阅相关文献后,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以关中传统民居研究为例,研究对象虽然是传统民居,却主要是对上层富户住宅的研究,而真正将目光落实在广大普通民众住宅的研究著作[2],几乎没有。笔者认为,此种现状原因有三,其一,传统民居研究主要是以现存民居为研究对象,而现存传统民居主要是上层富户住宅,普通民众住宅几乎都翻新建成了现代化新居,研究对象限制了研究内容;其二,现存传统民居数量众多,其作为研究对象仍有较多内涵尚待发掘,研究深度阻碍了研究广度;其三,文献中关于普通民众住宅几乎未载,研究资料相当缺乏。然而,对普通民众住宅的研究是不能忽视的,从学术价值来看,他们是体现传统民居样式风格、地域特色、文化分区[3]的重要基础;从现实因素出发,传统普通民众住宅数量愈来愈少,且与其相关的文献记载几乎没有,所以要抓紧时间进行资料搜集与整理研究。

本文以陕西省关中地区普通民众的传统住宅为研究对象,囿于资料短缺与实物之不存,拟采取口述资料为主,通过采访农村地区有相关经验的长者、老匠人等,力图抢救性搜集相关资料,复原本地区传统普通民众住宅样貌,并进行相关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北庄村

一、传统民居形制布局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位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的北方地区。“现在一般所说的关中,是指陕西中部秦岭以北,子午岭、黄龙山以南,陇山以东,潼关以西的区域”[4],这是关中的地理界限,关中四周被众多山脉围绕,渭河从中穿过,地理区位十分优越。西安市临潼区,位于西安市东,南北横跨渭河,由南至北分为四个地貌单元,骊山断块低山丘陵区,山前洪积扇区,渭河南北黄土台塬区,渭河冲积平原区[5],临潼区位于关中地理中心位置,是关中各地区文化的交汇点,根据《临潼县志》[6]并口述资料,临潼全境传统普通民众住宅几乎一致,且与关中其他地区相类似,只在山区偶而会有窑洞出现,这些窑洞以堆放杂物为主要功能。所以对北庄这个小村庄的传统普通民众住宅的研究,可以体现出整个关中传统民居的特点。北庄,位于临潼东北部,处于渭河冲积平原区。

介绍完相关背景之后,首先来探索北庄村传统民居的形制布局。北庄村传统普通民众住宅形制以合院为主,这符合北方地区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制,也是平原地貌下民居的常见形制。院落整体呈长方形窄院,一般宽为3丈[7],长无定数,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均较短,但也长于3丈,原因是尽量少占用耕地。其中以单排院落为主流(图1),少有二合院(图2),偶出三合院(图3)、四合院(图4)。院落朝向以坐北朝南为主,亦有坐南朝北者,东西向布局几乎没有。

图1:单排院落平面示意图

图2:二合院平面示意图

图3:三合院平面示意图

图4:四合院平面示意图

坐北朝南是传统民居的固定朝向,因为南侧面向太阳,在风水层面有着极好的寓

意,而且从实用层面来讲,朝南也会最大限度地利用阳光。而坐南朝北的民居之所以存在,主要是为了适应整个村落布局。在笔者的调查下,东西向民居存在大多有一个共同原因,那就是有些村落沿着重要交通道路形成,为了适应道路的南北方向,修建的民居就变成了东西向,分布在道路两侧。

院落布局,以四合院为例,整体院落只开一处正门,没有侧门,也没有后门,据说是为了安全。不留后门,实际上也增加了院落的使用空间,普通人家居住的单排院落或二合院,没有修建上房,后院便可以放养家禽、家畜,十分便捷而且安全。正门所在称之为门房,与其相对的为上房(亦称安间房),两侧为厦子房(厢房)。门房与上房为双坡硬山顶,厦子房为单坡硬山顶,也即是俗称的“房子半边盖”。墙体均为土筑[8],一般底部为夯筑,其余以上部分为土坯垒筑,院落四周墙体修筑的十分厚重,而且横剖面为梯形,也就是底部夯筑部分最厚,上面垒筑部分厚度逐渐下降;而院落内房屋的墙体的厚度上下保持一致。房屋形制均为三开间,故俗称单排院落为“三间厦子”,二合院为“六间厦子”,三合院为“九间厦子”,四合院则为“十二间厦子”,“厦子”为关中地区对民居的传统称呼,从不同间数的“厦子”便可得知每户人家的房屋规模及布局。门房与上房尺寸相符,一般宽为3丈,长为2丈。厦子房一般宽为3丈,长为1丈。

二、传统民居建造技术

探讨完了传统民居的形制布局,接下来探讨建造技术。建筑材料是民居建造的基础,以土、木、瓦为主。土为就地挖取,均是使用生土,一部分用做夯土材料,一部分制成土坯(俗称胡砌)使用。土坯长和宽皆1尺2,制作方法:平整出一块空地,在空地上先用木板做成边为1尺2的正方形模具,然后往里填有一定湿度的土,填一层即要用平底石质夯具夯打压实,直至将模具填满,然后取出模具,将土坯晾晒至可以使用即可。瓦为本地烧制,为传统民居常见的青瓦,青瓦横剖面为弧形。木材则是前往临近地区木材市场购买,还有一部分是在本村或者周围村子购买树木,自己运回加工。

墙体筑造。院墙为夯土筑成,采用版筑法,先打磉(打地基),深1尺,宽3尺,做好地基后,于地基之上筑墙,墙高1丈2左右。整个墙面由底向上,宽度由3尺逐渐变窄,最上层采用土坯垒筑,有助于增加院墙顶部的抗侵蚀能力。院内建筑墙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夯土、土坯筑成的夯土墙,另一种则是用青砖、土坯筑成的砖底墙。夯土墙做法与院墙相似,只不过在墙体由底部向上部收缩时,宽度由3尺逐渐变为1尺2,然后放置土坯,直至到达一定高度。夯土墙横截面似一梯形。砖底墙地基为1尺厚的夯土,其上用砖砌墙,宽为1尺2,高约1尺至2尺之间,而后使用土坯砌筑,土坯竖着放一排,横着放两排或三排,以此反复,直至达到一定高度。砖底墙横截面似一长方形。院内建筑墙体高度,厦子房靠院子一侧名为檐墙,高1丈2;靠院墙一侧名为背墙,高1丈5;两侧墙体名为山花墙,顶部成倾斜状,靠檐墙侧高1丈2,靠背墙侧高1丈5。上房与门房前后墙高1丈2左右,侧墙中间最高点高1丈5,两边最低点高1丈2,墙体由中间向两侧高度逐渐降低,为了安放屋顶。

屋顶筑造。厦子房屋顶为单坡硬山顶,少有抬梁,多直接以墙承重,两墙间直接放置木材,厦子房几乎都是东西向,其屋顶南北向放置的木材叫“李”[9],东西向的叫椽。李的作用很大,负责整个屋顶的承重,由内侧到外侧有三道李,分别为檐李、硬李、槽李。李放置后,开始放置椽,等全部木料固定好,其上铺设草席。而后涂抹添加了麦秸秆的泥,待干至有白皮,用泥覆瓦。至此,厦子房屋顶建造成功。上房与门房屋顶为双坡硬山顶,抬梁式构架,共有七道李,分别为两侧均有的檐李、硬李、槽李,以及顶部的脊李,建造方法同于厦子房,只不过与厦子房相比,工程更加复杂,工程量更大且需要的建筑材料数量更多。

三、传统民居文化表现

北庄村传统普通民众住宅虽然建造材料与技术十分乡土化、普通化,可是仍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传统宗法礼制。无论是单排院落,还是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整座院落布局都是方方正正,突出中轴线的作用,而且朝向较为固定,与上层富户住宅相差不大。由于大部分普通住宅均为单排院落(本地称为“三间厦子”),而这仅有的厦子房,其朝向也是有讲究的。具体说来,便是左首为尊,若院落坐北朝南,则单排院落建于东侧,若院落坐南朝北,则建于西侧。居住时讲究长者为上,家中长者居住在进大门第一间厦子房里,也承担着会客的作用;第二间厦子房为厨房兼客房,辈分低者住在其中,但作为厨房仅仅是部分情况,有许多人家是在第三间厦子房旁边搭建一个窝棚或建造一个小房间,将其作为厨房来使用的;而第三间厦子房则为杂物房兼客房,除了放置家中粮食、杂物以外,在家中人数众多的情况下,还要承担住房的作用。

建筑房屋时,在动工之前要祭拜骊山老母与土地,鸣放鞭炮,祈求施工顺利。祭拜土地是传统民居修筑时的普遍现象,在北庄村,除了祭拜土地,还要祭拜骊山老母,因为骊山老母是当地居民的独有信仰。挖好地基后,要在地基处埋置红包,意为支付给土地的买地钱;在建筑房顶时,最为重视,要鸣放鞭炮,宴请亲戚邻里,并在房体主梁上贴红纸,上书“姜太公在此上梁大吉大利”,若是三合院或四合院,贴在正房屋顶最中间、最重要的脊李上;若是单排院落或者二合院,则贴在厦房最中间的硬李上。这些都是当地传统民风民俗的反映。

在建筑房屋的整个过程中,也拉近了村落里居民的关系。一家建房,是整个村庄的大事。传统农业社会里,建房需要大量人手参与,有的技术担当,有的出力,有的联系购买青瓦与木材,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就在这一座又一座的房屋建造中,整个村落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村落认同感也会进一步加强。

此地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当一个大家庭分家时,最重要的财产便是房顶的木材。所以一旦有分家情况,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房屋的拆除与重建。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当地木材的短缺,关中虽然四周被诸多山脉围绕,可是其本身为平原地区,不产木材,建筑房屋所需要的木材均来源于秦岭内部,所以木材来之十分不易,而且价格高昂,所以自然成为了一个普通家庭里最重要的财产。

上述便是笔者对关中传统民居的相关探索,从形制布局、建造技术及文化表现等三方面进行了初步复原与研究。将视线下沉到传统普通民众的住宅进行研究,最大的收获便是搜集到了宝贵的资料,囿于学力与能力,本篇文章太过浅薄,请大家批评。

注释:

[1]陆元鼎:《中国民居研究五十年》,《建筑学报》,年第11期,第66-69页。

[2]笔者经过检索,目前只找到一篇。马文华:《关中民居“房子半边盖”调研与发展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

[3]周宏伟:《中国传统民居地理研究刍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年第31卷第4辑,第9-17页。

[4]《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编写组:《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5]陕西省临潼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潼县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12页。

[6]陕西省临潼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潼县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12页。

[7]采访时,老匠人、长者均以丈、尺、寸为单位来具体描述建筑尺寸,故本文遵循传统进行描述。按:1丈约等于3.3米,1尺约等于0.33米,1寸约等于0.米。

[8]有夯土墙、土坯墙等,于下一节详细叙述。

[9]关于南北向放置的木材名称,笔者听到的读音均为“李”,究竟是什么字,不得而知。所以此处暂用“李”字代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