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姜赟

名师观察员·叶南

中学高级教师,安吉县天荒坪小学副校长,喜马拉雅平台A+优质主播“醉男声”,作品包括有声专辑《初中古诗文赏读》等。

本期“名师观察员”是浙江安吉县天荒坪小学副校长叶南,作为喜马拉雅主播的他,正在推出有声专辑《初中古诗文赏读》,他想和同学们聊聊一位词人。

有一个人,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他却是清代第一词人;有一首词,虽然只有区区三十六字,却被誉为古今思乡诗词中的经典。

这是一个怎样的词人呢?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代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儿子,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纳兰性德博通经史,工书画,善骑射,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官至一等侍卫,曾两次随康熙皇帝远行。这篇《长相思》就是他扈从康熙皇帝出山海关前后所作——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多问,多想,多链接

胸藏万汇凭吞吐

古诗词“寄意、抒情”,首先要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置身于当时诗人所处的那种环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言犹己出。

公元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读《长相思》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怎样理解“身在征途”?“身”是身体,是身躯,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仅仅是山海关外吗?会不会还包括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呢?那么“山一程”呢?“水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多问多想,就会发现他的身可能在崇山峻岭之间,在水波浪涛之上,在灯火通明的营帐里面……

学习时,我们不仅要主动设问,还要通过调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适时地想象情境,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

正因为“身在征途”,才有“长相思”。

思什么?当然是故园!

故园,多么令人向往!故园是高鼎笔下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故园是张志和笔下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故园是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故园是李白笔下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刻,故园在纳兰性德笔下是: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纳兰性德《河传》

远离故土的人,都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所以写思乡的诗句也是数不胜数。因为思乡,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因为思乡,卢纶曾经这样写道: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因为思乡,李益这样写道: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还是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这样写: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你看,这所有的诗词表达的是一个共同的心声——乡心。长大后我们有一天离开了家乡,那刻乡愁将会在心底滋生,因为乡愁我们会想起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学习一篇诗词,若能够主动链接同一作者的同类诗歌和其他诗人的同类诗句,有助于触类旁通,将我们的感悟引向深入。这样的拓展和链接都在我们的感悟能力之内,又具有一定的张力,可以促进我们对古诗文的归类与积累,实现古诗文内容和意义上的建构,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获得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趣效无穷。

多读,多悟,多走心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千百万年来人们不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以“读”为纬,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能使我们理解文意,积累语言,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产生向往和追求美的理想。

《长相思》这首词,更适合以诵读贯穿始终。第一步“会读”(即读通)——感受文美:这一步诵读扫除生字障碍,学生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初步感知诗词的意境。第二步“读懂”(即读出节奏)——理解文意,抑扬顿挫地读,边读边细细地想,不懂之处自己借助注释查或阅资料读懂诗句,然后再和老师同学交流,此刻追求的不仅是读懂的结果,而是让自己切切实实地体验理解古诗。第三步“吟诵”(即读出韵味)———领悟文境,读出对诗歌画面的感觉,想象诗人的心情。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同源,“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古诗词的学习,要理解,更要诵读。诵读《长相思》要带着“相思”的感觉朗读词,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碎读出来。读出韵,读出心灵的诗意。

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纳兰性德《河传》

多么温馨的画面,多么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

身为康熙皇帝一等侍卫的纳兰性德多么不想离开家乡,可是重任在肩,责任如山,他是不得不离,不得不别。他的一切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爱祖国,爱故园,字字化作长相思。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以小见大的佳作:“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将主观因素“梦不成”推诿客观风雪“聒碎乡心”,语似平淡,意更深沉。词中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凡此种种,都是因为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写道:“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正好和《长相思》互相映衬!

古诗词学习就是这样,只有多方位立体的读深读透,就能层层深入地领会诗词的意蕴,才能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畅游,让古诗词走进我们的生活,升华我们的心灵……

名师观察员出题

请你一起品品纳兰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是纳兰性德著名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特别是其中中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道尽前人所未道,倾倒众生。

很明显,这首词的风格和情感与《长相思》完全不同。

有人说“一笔写不尽纳兰情,半生书不完痴心梦。”请你好好诵读感悟纳兰性德的诗词,再查阅纳兰性德相关资料,写一则字左右的评语,题目自拟。

我们将挑选一批最佳答案,刊登在钱江晚报·成长读本上,想不想来试试?

投稿方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