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应城陶浒绘
在古城西安东三十余公里的临潼骊山北麓,华清池对面,有一座大唐华清城,昭应城遗址就位于这里。据历史记载,它始建于唐代天宝三载(),北面滔滔渭水,南依巍巍骊山,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河山形胜,独秀关中。
在地理位置上,昭应城的建造,与华清宫的存在密不可分,因为华清宫属唐代离宫,每年到了九月,天气转凉,唐玄宗都要离开京都长安来此居住,至次年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后才返回都城。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就生动地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沐浴的情景。这段时间,由于皇帝居住于此,国家各项政务也在这里展开,办公场所不得不迁到这里。在过去交通和通信不发达的时代,文武百官也随之而来,汇集于此办公居住。根据当时需要,便有了昭应城的修建。由此,也为后世留下了“山、宫、城”三位一体的历史遗迹。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昭应城的了解,仅限于历史文献的记载当中。在建设大唐华清城期间,考古人员在华清池门前不远处施工,发掘出了昭应城南门遗址,而使得这一历史记载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现在,遗址内有表面凿刻“燕尾”卯槽的石料多块,为唐代建筑遗存,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及观赏价值。
在昭应城南门左右两侧,经挖掘,考古人员又发现了当年所修筑的几段古城墙,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宽阔的城墙根基,证明了当时国力的雄厚。研究发现,北宋大中祥符八年()改“昭应”为“临潼”。此城墙历经宋、元、明、清末均有增筑。为了加强对这些珍贵古迹的保护,考古人员依靠先进的现代技术,尽量恢复城墙的原貌。将古城南门发掘出来的石料,清理后用玻璃封存起来,供游人观赏。
唐代诗人卢象在其诗作《驾幸温泉》中写道:“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指出当时由于皇帝唐玄宗驾幸骊山温泉,从而引起国家政治中心随之东移的现象。为使百官工作和生活方便,昭应城便应运而生,这也说明了昭应城是唐长安城之外另一处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从唐代起,昭应城逐渐扩建,宋代改名为临潼后,城市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直至现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物古迹历史价值的认识日益提高,建设大唐华清城被提到议事日程。年,这个临潼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正式启动。正是在工程项目建设当中,昭应城南门遗址和古城墙遗址才得以重见天日。这样,终于完成了人们对唐代“山、宫、城”三位一体这一历史疑问的圆满解答。
昭应城的发现,无疑为人们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大唐华清城的历史价值分量。城中有城,交相辉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临潼这一文化历史名城的知名度。
站在高处,举目四望,高大威武的土筑城墙默默矗立,飞檐翘起的仿唐建筑错落有致,徜徉其间的中外游人熙熙攘攘,种植于各处的花草树木蓊郁繁茂,以唐代宫廷生活为内容的雕塑栩栩如生,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把人们带到了昔日的盛唐时代。
作者/来源:终南文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208.html